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公主和亲在汉代非常流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出生在皇室、中原长大、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女性,在异国他乡的经历成为后人广泛关注的问题。例如,一位汉家公主竟然先后嫁给了夷人祖孙四人,这在汉代是绝对的乱伦事件。对公主来说,这无疑是一大耻辱,但她无法抗拒,最终死于愤怒,只有25岁。那公主是谁呢?
刘细君是一个可怜的女孩。虽然她是王孙贵族,但她从小就没有享受过父母的关心。这是他的父亲刘健,一个无道德的暴君。他在公元前121年试图谋反,但后来没有上吊。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首。那一年,因为细君还小,他躲过了一场灾难,从此流落民间。
[img]1662[/img]
公元前117年,刘旭被授予广陵王称号,并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刘细君。此时,细君已经优雅、优雅、美丽、聪明、聪明,深受广陵王的喜爱。刘旭安排专人教授细君的典章、音乐、歌舞和礼仪,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位才华横溢、广为人知的美女。他的名声一直传到首都长安。
武帝时期,大汉以北的游牧匈奴长期入侵大汉,边境战争不断,生物帮助不仅危及了大汉的稳定,而且使大汉消耗了巨大的财政资源,国库空虚。当时,匈奴附近的西部地区有许多小国。匈奴经常攻击这些小国,等待吞并扩大其领土和实力的机会;与此同时,它也吸引了这些小国,试图形成一个联盟来对付大人物。这些小国既怕又恨匈奴。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与西域联盟,谁就有决胜的把握。
[img]1663[/img]
乌孙王国原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毗邻月氏王国。后来被月氏驱逐,西迁至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南。它是一个横跨伊犁河的大国。张骞出使西域后,认为乌孙比月氏更能威胁匈奴。获得乌孙王国的友谊相当于切断匈奴汗国的右臂。
张骞后来到乌孙,要求乌孙王昆莫东回老家,臣服于汉,以防匈奴,并答应将汉公主嫁给他,作为结盟的条件。乌孙怕匈奴,不敢贸然答应。张骞死后,乌孙人亲眼看到了汉朝的强势,又害怕匈奴的报复性侵略,于是主动结好于汉,遣使献马,表示愿意和亲,成为“昆弟之交”。武帝目前同群臣计议,同意了这一要求,只提出:“在把公主送出去之前,一定要先来纳聘。”
公元前105年,乌孙向汉朝廷献上千匹好马作为聘礼。汉武帝以江都王刘健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嫁给了乌孙君主的妻子。
细君公主远嫁,武帝亲自送行。巨大的送亲队蜿蜒西去,前呼后拥十几里,旗帜招展,彩衣飘扬,车轮滚滚,鼓声咚咚,是皇帝嫁女的威仪。宫娥彩女、乐工裁缝、技艺工匠、护卫武士等汉朝随嫁人员多达数百人,陪嫁物饰之丰更令人眼花缭乱。据说,当车队从江都经过安徽灵璧时,细君公主站在悬崖前,抚摸着巨石,东望乡关,泪流满面,在石头上留下了清晰的手印。这个手印还在,被称为灵璧手印,已经成为一个景观。
[img]1664[/img]
细君公主也成为中国历史典籍记载的第一位汉族和亲公主。
更不幸的是,猎骄已经老了,很快就病危了。按照乌孙父死子妻后母的习俗,猎骄死前,细君命令细君再婚孙子军,细君不服从。他写了汉武帝的书,汉武帝命令他从俗,细君不得不嫁给军。后来他生了女儿,因为产后失调,心情不好,很快就伤心死了。
细君死时才25岁,只留下《黄虎歌》供后人悼念。这首诗也被称为历史上第一首边塞诗,被班固收入《汉书》,后来又收入了汉诗,被称为“绝调”。整首诗充满了细君内心痛苦、思念家乡、无法改变现状的复杂情绪。这首诗从乌孙传到长安,汉武帝被感动了。《汉书》载道:“天子闻而怜,间岁派使者用美丽的帐篷。”
她是公主,但她嫁给了夷人的祖孙 25岁抑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