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西凉政权的创始人,也被称为兴盛皇帝,在位18年。他学识渊博,雄心勃勃,很早就被发现并推荐为官员。起初,他为后凉段行业工作,他的才华很快就在政治上得到了表现,不久之后,他被推荐为敦煌太守。当后凉势力下降时,后凉多县开始抵制段行业。在六县的共同努力下,李耀被大家支持建立西凉。
[img]427597[/img]
图片来自网络
武昭王李尧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建立西凉后,政治上善用贤者,经济上重视务农,制度上执法宽简,奖惩分明。他放宽了制度,鼓励那些因战争而离开家乡的人回家,给他们田野自给自足,给他们特殊的优惠政策,让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这一政策实施后,很快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居民返回敦煌。为统一河西地区,李耀派宋友四处作战,并多次取得成功。不久,在李尧的治理下,敦煌恢复了过去的繁荣景象。在这样一个纷争四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为人民着想的明君,真是人民的福气。
李耀在文化上注重弘扬汉族文化,因此制定了许多宣传汉族思想的措施。不仅如此,他还建立了县学、州学等,招收热爱中国文化的学生,使他统治了中国一时的学风。他珍惜人才。只要人才来到西凉,他就会重用,加官入爵,所以中原有志之士来投靠他。当时,西凉得敦煌成为文人名人的聚集地。在西部,敦煌也成为了一个文化中心,李琏的文化举措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暠述志赋
《述志赋》出自《晋书》,是西凉政权创始人李震的作品。李震从小就很好学。他想成为一名进入仕途并致力于研究的学者,但事与愿违。他的环境处处乱七八糟,人民不谈生活。我不得不进入官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民伸张正义,为人民创造一个稳定祥和的社会。
[img]427598[/img]
图片来自网络
李耀满腹经纶,热爱文学,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作家。据史料记载,他住的是槐树赋。这篇文章是作者通过槐树在西北地区难以种植的事实。他感叹自己在这个荒凉而偏远的地方,不是他展示才华的好地方;还有《大酒容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平静豁达的思想;还有《靖恭堂颂》、几十首诗,以及为前妻写的朱文。不幸的是,只有《述志赋》流传下来,其他杰作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并没有得到保存。
《述志赋》是在南凉君主秃发檀香进攻西凉时所在。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李耀表达了自己作为文人的志向,而不是君主治国的志向。李耀胸怀大志,可惜生不逢时,看世间沧桑,面对国家分裂,内心极度痛苦。于是李耀多次写东晋朝廷,以东晋王为正统,表达了恢复晋朝的信心。在《述志赋》中,他的志向不是为了世界的荣耀,而是为了清洁和高贵,隐居在深山。另一种情感是表达自己愿意在东晋的领导下实现自己统一的抱负和决心。
李暠家训
西凉太祖武昭王李尧自称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代,唐朝李氏将李尧视为祖先。李耀从小就热爱文学。如果他出生在和平繁荣的时代,他肯定会教书或成为著名的作家。不幸的是,他生逢乱世,不得不走上政治舞台。西凉建立后,在李耀的领导下,敦煌形成了学风,弘扬了汉族文化,学习了汉族思想在西凉盛行。在此期间,李尧写了《诫子书》来宣传李家的家训,在当地广为流传。
[img]427599[/img]
图片来自网络
这篇文章语重心长,每一句谚语都表达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希望孩子死后能严格按照李耀的家训行事。其中有“思想宽恕,审后举”,意思是懂得宽恕他人,在制定措施时首先区分利益;“远奉承,近忠诚”意味着让儿子接近忠诚正直的人,远离奉承的恶棍;“刑法应该,任性,不要温柔”意味着处理事务,判断事务是合理的,不能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喜好来判断;“富有但不骄傲,念此致心,不要忘记一刻”意味着富贵后不骄傲真的很难,但一定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时刻提醒自己。
写下这些家训,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教育他的后代,还可以给他的后代留下值得珍惜的财富。不幸的是,李邈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歆继位后,并没有遵守这些家训。相反,他建造了大量的土木工程,没有听从圣人的建议,独断专行,这让人民苦不堪言。在位仅三年后,他就遭到了敌人的袭击,不幸死亡。
李耀的家训给后人留下了财富,同时也教育了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