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大臣。虽然王朗在现实中与《三国演义》不同,但王朗的许多性格和其他方面大致相同,许多人记得《三国演义》中的王朗,而不是历史上记载的王朗。
[img]423106[/img]
图片来自网络
说起王朗,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武乡侯在《三国演义》中骂死王朗的故事。而且最能证明诸葛亮口才的地方有两个:一是舌战群儒,二是骂死王朗。在《三国演义》中,王朗会被诸葛亮骂死。第一个原因是王朗虽然很有才华,但还是略逊于诸葛亮;第二个原因是王朗太自负,一定认为自己能说服诸葛亮;第三个原因是在这场战斗中,王朗不顾76岁上战场。当他老了,他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死亡。王朗很可能猝死。
在《三国演义》中,王朗在武乡侯被诸葛亮骂死。事实上,在历史记载中,没有王朗死亡原因的记载,只有死亡地点的记载。王朗死于许昌,这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描述不同。然而,作者罗贯中一定有理由为王朗做出这样的安排:第一,诸葛亮出祁山时,王朗仍在魏国担任司空;第二,王朗于228年去世,这与诸葛亮出祁山的时间正好一致。虽然王朗的死与历史事实不符,但作者罗贯中让王朗死在诸葛亮手中也是值得的。
王朗是怎么死的?
王朗来自东海,字景兴。他的真名是王燕。汉末三国经学家曾在魏国担任重要职务,并被重用。王朗拜太尉杨赐为老师,熟悉经书,被任命为郎中。后来,王朗的老师杨赐去世了,王朗不再是郎中。虽然王朗被推荐为孝廉,但他不同意做孝廉。
[img]423107[/img]
图片来自网络
徐州刺史陶谦推荐他为茂才。他在做茂才期间表现出色,成为了会稽太守。王朗做太守期间,孙策带兵攻打会稽,成功赢得会稽。王朗在逃跑过程中投降。孙策尊重王朗,没有让王朗难堪。
后来,王朗为曹操效力。经过几年的辗转反侧,王朗逐渐被重用。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王朗不顾76岁与诸葛亮竞争。战前,王朗和诸葛亮发生了争吵。诸葛亮用他三寸不烂的舌头把王朗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武乡侯。
然而,说王朗被骂死是不正确的。在史书《三国志》中,没有诸葛亮骂王朗的记载。很明显,武乡侯骂死王朗是作者在《三国演义》中编造的。作者会有这样的安排。第一个原因是诸葛亮离开祁山时,王朗仍然是魏国的司空;第二个原因是王朗确实在228年去世,这与诸葛亮离开祁山的时间正好一致。然而,史书上没有记载王朗死亡的真正原因,只知道他在许昌去世了。
王朗 太史慈
王朗,字景兴。魏国曹操、曹丕效忠主公。后人对他的评价有偏见,我们根据正史还原了他的形象。王朗可以算是魏国时代著名的学者,被拜位为魏国三公,可见其在魏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王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者。如果你认为王朗是一个文学软弱的学者,那就大错特错了。王朗不仅精通文学,而且很少见。他还懂武术,武术价值勉强过得去。后人称他为文武双全,是所有学者中武术价值最高、文学造诣最高的。
[img]423108[/img]
图片来自网络
太史慈忠于主人公吴国孙策和孙权。他机智、急智、武力好。虽然他远不如蜀魏将军,但在吴国,太史慈的武力指数还是相当高的。
为什么这两个不相容的人会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比较?只有在《三国演义》中,才有一篇文章描述了王朗对太史慈的战争,实际上是平局。这是一篇完全不现实的文章。首先,孙策和太史慈曾经战斗过。孙策在太史慈一点也不便宜。孙策的力量价值在三国中仍然很好,至少高于曹操和刘备。
虽然王朗对武术略知一二,但这只是一门皮毛学。对付普通士兵和年轻将军肯定没有问题,但他绝不能对抗将军。毕竟,他的名声主要是基于他的文学造诣。虽然太史慈没有说他可以在几秒钟内失去王朗,但他永远不会和王朗打300回合。他只能打成平手。
魏国的重臣王朗在三国演义中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