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英串通楚、赵、胶西、胶东、四川、济南的诸侯王,共同发动叛乱,历史上被称为“七国之乱”。点燃这场混乱的“导火线”是景帝刘启的老师赵错。赵错提出的“削藩策”直接威胁到吴王等诸侯王的封地。因此,叛军打着“请杀赵错,以清君侧”的旗号,向西行进,逼近汉廷。
[img]422907[/img]
图片来自网络
刘启别无选择,只能听袁盎(原吴国宰相)的“烂招”,他曾与赵错抱怨,以巡察市名将的导师悄悄骗到东市“腰斩”。可怜的赵错就这样穿着朝服做了冤鬼。赵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收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略方面,提出了“移民边境”的战略思想,建议招募人民丰富边境,积极准备匈奴攻击和掠夺;在政治上,削减诸侯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刘启本想“丢卒保车”,没想到晁错一死,刘英不但不退兵,反而变本加厉,自称“东帝”,公开声明夺取王位。事实上,正是刘启本人埋下了这场混乱的“导火线”,原因是为了一盘“六博”棋的输赢。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历史上一盘棋引发的一场著名的内乱,庾错只是提前点燃了那根“导火索”。
据《史记·吴王英传》记载,这位刘英是汉高祖刘邦兄弟刘仲的儿子,在汉高祖十二年(元前195年)被封为吴王。当年有面相人曾告诉刘邦,“东南五十年后一定会有混乱”,指的是刘英相有“反骨”。据说刘启当王子的时候,吴国王子进京见汉文帝,期间陪刘启边喝酒边下“六博”棋。“六博”又称“陆博”或“博”,是最古老的棋戏。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六博棋包括棋局(即棋盘)、棋子、筷子(即骰子)和博筹,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西汉及其以前的博法是大博,以杀“枭”为胜,即博双方在自己棋盘的曲道上安排了六个棋子,其中一个代表“枭”,五个叫“散”,六个用“筷子”。双方轮流投掷“筷子”,根据投掷“筷子”的数量下棋。最后,以杀死对方的“枭”来决定胜负,也就是《韩非子》中所说的“博士贵枭,胜者必杀枭”,类似于象棋中的“杀将夺帅”。
[img]422908[/img]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六博的刘启和吴太子在棋盘上被杀。刘英之子崇拜的师傅都是楚人。他们傲慢而有竞争力。他们在博戏过程中与刘启竞争。他们态度不好,说话也不逊色。他们没有注意到王朝的王子。刘启怒气冲冲地拿起棋盘猛击吴太子,估计是击中了关键点,竟杀了它,玩棋闹人命。朝廷把吴太子的棺材送回吴地安葬,刘英愤怒地说:“天下是刘家的天下,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将棺材送回长安埋葬。从那以后,刘戬便恨刘启,并产生了谋反的念头。刘英开始称病不去长安行秋朝见皇帝,只派使者进朝。
汉朝诸侯王每年都要见皇帝“述职”,这一制度在周代就已经实施,是天子对诸侯的一种约束。《孟子》有载“诸侯朝天子说述职,一不朝贬其爵,二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可见诸侯胆敢不朝皇帝,按古法就是死罪。既然刘英敢这样做,就已经做好了拼死一搏的打算。当时,朝廷拘留并审问了吴使,使者不得不说明刘英在被称为疾病之前失去了王子的恐惧。汉文帝可能是考虑到刘的失去儿子的痛苦,也可能是为了赢得刘,所以他打开了网,给了刘一些案子和拐杖,说他已经老了,所以他以后不必去朝廷看他。此事终于暂时平息,刘英也从此二十多年不朝。但刘英对刘启的怀恨之心难以释怀,复仇谋反之心不死,时刻准备取而代之,心想“刘家的世界,这位皇帝应该轮流做”。
[img]422909[/img]
图片来自网络
吴国产铜、滨海、刘英收集全国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吴国的财政资源可以与朝廷相媲美。由于经济繁荣,中国不征税。当人们应该延长朝廷服役时,刘英会支付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节日,他都会花很多钱慰问圣人,奖励人民。因此,刘英在吴国的威望极高,举兵起事时,他振臂一呼,竟动员了20多万人参战。逃往吴国的其他郡国罪犯都是刘英养大的,其他国家的官员也被困在吴国捕捉。这些人自然感激刘英,愿意为狗和马服务。
刘英还以珠玉金丝贿赂诸侯王、宗室、大臣,以图获得政治支持。可见,刘英一直在为复仇谋反做准备。文帝在位时,刘英不敢轻举妄动,一是文帝对自己不薄,二是没有起兵的合适理由。那一年,赵错曾多次上书文帝奏治刘英之罪,但文帝却不忍心惩罚他。刘启继位后,早已看清刘英必反的晁错便加紧劝诫刘启削藩。赵错曾对刘启说:这刘英是“今削之反,不削之反”。削减,其反急,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资治通鉴》)赵错的意思是,自从皇帝杀了刘英的儿子后,刘英就决心反叛,迟反的祸害更大。最好强迫他早点反抗。由此不难看出,引发“七国之乱”的真正“导火线”是六博棋,而赵错的作用只是提前点燃了“导火线”。西汉发生的“七国之乱”终于用刘启的弟弟、梁王刘武的全力阻击,太尉周亚夫、将军窦颖率领36名将军用奇兵切断叛军粮道,持续了三个月。但它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启示。
千年功绩万古流芳:帝王之师晁错死只是因为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