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体仁出生于公元1573年,是浙江湖州南浔人。温体仁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进士,在朝鲜从低级官员一步步积累晋升。直到崇祯年间魏忠贤倒台,朝廷出现权力中空,温体仁终于找到了机会,通过结党营私,排挤异己坐在首辅大臣的最高位置。
[img]421503[/img]
图片来自网络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皇帝选择首辅大臣时,名声浅薄的温体仁意识到自己无法通过选拔上位。他开始弹劾别人,增加崇祯皇帝眼中的存在感。被温体仁抓住的第一件事就是钱谦益,说他不但收受贿赂,还结党,翻出了当年已经定案的会试案。这一成功让天性多疑的崇祯皇帝相信了温体仁的话,钱谦益和几位正义辩护的大臣被罢免或下狱。
第二年,自身生活作风不检点的温体仁被弹劾。温体仁借此机会说,他舍身弹劾钱谦益,这让朝中旧党痛恨自己,因此受到诽谤。崇祯皇帝真相信。温体仁在钱谦益案中做过,导致许多大臣为之抱怨,纷纷对温体仁的过错负责。温体仁眼见不妙,就污蔑大家都是朋党,崇祯皇帝又相信了。最后,得到皇帝宠爱的温体仁成功地坐上了首辅大臣一位,而明末的朝廷又多了一位误国误民的奸臣。
上任首辅大臣后,没有实干能力的温体仁沉迷于党营私,无情地排除了异己。崇祯年间,内阁人事变动前后多达50余人,而温体仁则安然无恙地坐了8年,可见温体仁对朝廷的深度控制。但毕竟纸包不住火。崇祯十年,温体仁被免职,让他回家,第二年病逝。
温体仁玩弄权术
从崇祯元年(1628年)到崇祯十年(1638年),许多原朝廷大臣被温体仁排除在外,内阁官员的人事调动超过50人,但温体仁仍然稳稳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温体仁能做到这一点,不在于他有多出众的能力,而在于他懂得玩弄权力,左右逢迎,欺下媚上。
[img]421504[/img]
图片来自网络
刚进入崇祯皇帝视野的时候,温体仁的地位不是很高,在朝鲜的声誉也不大。此外,他之前恶意攻击过钱谦益、袁崇焕、钱龙锡等人,在朝中温体仁几乎被孤立,但他利用了这一点。温体仁早就发现了崇祯皇帝多疑、守财、虚伪的性格。于是他告诉崇祯皇帝,他劝他报效君王,被群臣嫉妒,从而成为孤臣。崇祯皇帝一看,真的是这样,所以对温体仁的信任又加深了。
上任内阁首辅后,温体仁表面上是一个“孤臣”的形象,但他秘密地培养了自己的党羽。他会毫不犹豫地排斥那些不依赖自己或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有很多人)。本来刘宗周会被崇祯皇帝启用,但温体仁看到他的上任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于是他收买了刘宗周的老乡,让他告诉崇祯皇帝他的老乡刘宗周天赋不足。当崇祯皇帝看到刘宗周老乡说的话时,应该是真的,所以他放弃了他。被赶出首都的刘宗周越想越气,上书怒斥温体仁欺下媚上等诸多卑鄙行为,还指出崇祯皇帝不会用人。这让爱面子的皇帝怒不可遏,直接剥削了刘宗周的官职。
正是在这种权力下,温体仁一步步走上了首辅的位置,然后一个个逼走了处于不同立场的大臣。温体仁担任首辅八年,一点成就都没有。有些是在国家危机时期无耻求荣的恶名。
温体仁周延儒
对于温体仁和周廷儒来说,《明史》将他们归纳为奸臣传中,认为崇祯皇帝重用他们的奸臣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们一致认为温体仁的奸臣远胜于周廷儒。
[img]421505[/img]
图片来自网络
两人都只是朝中大臣,还没有资格入阁。朝中推阁臣时,两人都没有被推荐。因此,他们非常不满意,准备互相勾结。首先,温体仁发难,然后周廷儒推波助澜,翻出魏忠贤案,借题发挥,只是为了推倒钱益谦等人。为了让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参加了这次选举,朝鲜大臣们被怀疑结党营私,想否定所有选举名单,并罢免了钱益谦。
正是通过这一事件,周廷儒再次赢得了崇祯皇帝的青睐。不到一年,他就被提升为礼部尚书,参与国家决策。雄心勃勃的周廷儒对此并不满意。他再次与温体仁和其他人勾结,设计并杀死了将军袁崇焕。他的真正目的是摆脱他以上的几个人。最终目标是成为内阁的首席执行官。
可怜的周廷儒成为首辅不久,就被自己提拔出来的温体仁背后倒戈,温体仁不顾昔日的友情。他觉得自己羽翼丰满,想取而代之的是采取措施。于是,他抓住了周廷儒的三件事,开始背叛周廷儒,暗中煽动百官弹劾他。崇祯皇帝看了这些奏折,会怪周廷儒,可怜的周廷儒也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温体仁身上,但他不知道温体仁是什么人,把他拖下首辅,罢官归乡。
温体仁在位时,导致朝政混乱,仍在可控范围内,但温体仁一死,朝局混乱。周廷儒才出山,继续恢复官职。
我们可以从他们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时间来判断。明末,温体仁连续当了8年的第一张照片,而周廷儒在当了2年后无法抗拒。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温体仁的奸诈远远超过周廷儒。
温体仁全靠玩弄权术担任首辅八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