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当提到最大、最恶贯的宦官时,人们会第一时间想到被称为900岁的魏忠贤。此外,朱由检登基后,他杀死了魏忠贤,举国欢腾。魏忠贤也被贴上了历史上最大奸臣的标签。然而,在1644年,崇祯在煤山上吊之前,人们又埋葬了魏忠贤,魏忠贤已经死了十多年。崇祯为什么要再埋葬魏忠贤?
[img]416621[/img]
事实上,直到那时,他才意识到魏忠贤不能杀人。如果他杀了大明,他就会死。朱由校死前,他牵着弟弟朱由检的手说:魏忠贤忠诚可靠,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事实上,这句话并不是说魏忠贤有多好,而是只有魏忠贤才能让大明生存。你为什么这么说?朱元璋废除首相制度后,朝廷是文官家族的主导地位,掌握了实权,失去了约束和平衡。
后来,为了与文官集团平衡,皇帝也打算培养太监力量,以免大权旁落,无法管理。魏忠贤很恶毒。当时,田地和财产都集中在那些大官僚和地主手中。只有魏忠贤才能通过太监的方式从他们手中赚钱,弥补国库的不足。而且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这些官员是直接参与者,所以他们尽力阻止向资产阶级征税。
[img]416622[/img]
然而,当魏忠贤在那里时,虎口拔牙,每年只有商业税才能收到数千万两银,比如浙江一年的茶叶商业税可以收到20万两银。但崇祯并不知道这一点,只知道魏忠贤是一个贪婪的坏人,所以,上台两个月就杀了魏忠贤。魏忠贤死前说:“我死后,大明就会死。”结果确实是这样的。
,魏忠贤死后,文官控制地方政府和政府,继续合并土地,停止征收商业税。当时,浙江的茶叶税从魏忠贤时期的20万两减少到历史书记载的12两。你说得对,那是12两。而此时的大明,辽东战争要钱,国内自然灾害要钱,零星的农民起义也要钱。然而,文官和他们身后的大地主和大商人变成了铁公鸡。他们不仅收不到钱,而且腐败和贿赂也越来越严重。
[img]416623[/img]
为了筹集资金,朝廷只能逐步将征税对象从商业转向农业,打破朱元璋定制的不加税定制。农民的负担不断加深,最终官逼民反。在魏忠贤时代,虽然魏忠贤相对较差,但他可以制衡文官集团,从文官集团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国库。而最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些文官和地主商人有多富有。崇祯求阿姨让文官捐钱的时候,这些人一毛不拔,但李自成打进北京,最后折磨了7000万两银。
这只是首都官员的财产,地方官员和地主的财产数不胜数。如果魏忠贤在那里,至少很容易让公务员集团流血,制造数千万白银来应对战争。因此,当崇祯山穷水尽时,太监曹华春说:“如果忠贤在那里,时事就不会到此为止。”。崇祯在最后一刻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1644年,即上吊自杀前几个月,崇祯命人将魏忠贤遗骸埋葬在香山碧云寺。但此时遗憾的是,大楼会倾倒,后悔已晚!说,面对国家的生存,个人善恶对错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维护国家的稳定。虽然魏忠贤不是一个好太监,但他绝对是当时维护朝廷稳定运行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旦他死了,平衡就不稳定了,国家就开始倾斜了。
为什么崇祯皇帝在上吊自杀前让人们重新埋葬魏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