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武安君,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白起。事实上,历史上有四个人获得了武安君的称号,一个是白起,一个是项燕,一个是苏秦,另一个是今天文章的主角李牧。
武安君这个封号的内涵是:武安,以武功治世,以威信安邦。由此可见,真正能当得起武安君这个封号的只有白起和李牧两个。
战国末期柏仁人李牧(今日河北省邢台市)。爷爷是赵国的柏人侯。李牧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李牧的生日不得而知。当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时,他已经是赵国北部边境抵抗匈奴的将军了。
[img]416195[/img]
秦王赵政十四年(前233年),赵政命将桓率领秦军10多万元,东出上党,穿越太行山进入赵国后方,直接进入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派将军来抵御秦军的侵略。与秦军接触后,他一再崩溃。秦军陆续攻克赵国的赤丽、宜安等地,斩首赵军10万元。将军胡虎也在战场上战死。
胡虎死后,赵王迁见秦军直奔首都,来势汹汹,手边无良将军可以用。他不得不召回负责守卫赵国北边境、抵御匈奴的将军李牧,任命李牧为将军,并将赵国几乎所有的兵马交给李牧,命令他抵抗秦军。
李牧将从北方带回的边防部队与首都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和后,在宜阳与秦军形成对抗。李牧认为,秦军劳动教师远征,目前连克数地,士兵强壮,不能接触。只有深沟高垒,积极防御。当秦军失去精神,军队和马匹疲惫时,这是赵军赢得胜利的唯一机会。@ 李牧率领赵国兵马在宜阳按兵不动。
[img]416196[/img]
赵军可以一动不动,但秦军不能。他们是长途攻击。最理想的情况或最基本的要求是快速决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秦军主将桓决定亲自带领秦军攻打肥料(今天的河北省晋州市西部),试图通过这一举动吸引宜阳赵军抢救肥料。因此,我们在运动(暴露)中寻找机会歼灭赵军。深沟高垒的赵军无法歼灭。
李牧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决定救肥下。在军队里,赵洋认为他必须救肥下。李洋对赵洋说:敌攻而我救,是给人的,兵家也是忌讳的。也就是说:敌人攻击某个地方,我们去救援,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这是兵家的禁忌。那么,李牧不救肥下能怎么办呢?
围魏救赵之计。秦军与赵军对峙,赵军不敢出战,秦将桓认为赵军胆小,怕秦军兵威。@ 当他去攻打肥下时,几乎所有的秦军主力都被带走了,只有少数人留在了秦军大营。秦军大营里有秦军所有的粮草行李。
[img]416197[/img]
李牧看到了这个机会,决定实施围魏救赵的计划。他决定攻打秦军大营,利用桓桓带领秦军主力攻打肥下。这样,有粮草行李,秦军必然会回救(个人估计不回救的概率只有1%,原因大家都可以讨论),赵军趁秦军回救的机会歼灭秦军主力。
可以说桓伊和李牧的战术规划基本一致。然而,两人的区别在于,在桓伊攻打的肥力下,李牧可以选择不救;而李牧攻打的秦军大营,有秦军所有的粮草行李,桓伊不得不救他。
@ 战斗结果,李牧打败了桓公,杀死了10万秦军主力。桓公战败后,他害怕回到秦国,被赵正处死,并带领几名亲兵逃到燕国。这场战争是历史上著名的肥肉之战。也就是说,肥肉之战后,李牧被赵王迁授予武安军,并与白起并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秦始皇最怕的人是他曾一战斩首秦军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