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突破北京,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在赞叹崇祯君王的死亡和正直的同时,我们不禁感到遗憾,感叹崇祯为什么不向宋朝南迁学习,延续明朝几百年的寿命。
[img]411917[/img]
事实上,与宋朝相比,明朝南迁条件更好。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原定都南京。后来,燕王篡位,迁都北京。然而,南京作为“留都”,一直保留着完整的朝廷建制,有六个内阁。明末大厦将倾倒时,如果崇祯南迁南京,就会有现成的朝廷,养精蓄锐,再图北伐,恢复江山。那么,崇祯至死未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崇祯十七年,清军先后攻占山东、河北等地;张献忠沿湖北、湖南夺关,直接攻占四川;李自成进入潼关,占领西安,控制西北,剑指北京。明朝四面楚歌,风雨飘摇,崇祯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你死守北京,你可能会失去政治,被国家羞辱;如果你抛弃北京南迁,你害怕陷入忍辱、偷生、丢土的永恒罪行。崇祯知道南迁求生是个好计划,但他一心想做一个历史悠久的明君圣主,不想背负骂名。因此,他希望大臣们决定南迁。他先是“宁死不动”,然后在“众意难违”的情况下“屈服”南迁的计划。、“利”双收。因此,在这个危急时刻,崇祯召见群臣紧急议事,听取建议。但这些大臣也知道崇祯的算盘,不愿意接崇祯踢过的球,没有人站出来表态。
[img]411918[/img]
为什么大臣们不愿意按照崇祯的意愿给皇帝一个台阶,提议南迁?原因只是担心个人利益受损。如果皇帝南迁,太子监国,北京会更加空虚,留在北京协助太子的大臣很可能在城市破裂时成为“陪葬品”;而随行南迁的大臣一方面不愿意多年积累的房屋家财,另一方面也不愿背负主南迁的骂名。@ 没有人愿意顶这雷。
正月初九,终于有左中允李明睿诉说其中的厉害,献上了南迁之策。崇祯心里很赞同,但没有得到大臣的回应,也遭到了反对。左都御史李邦华甚至提出皇帝留在北京,让王子下江南。这个看似“两全”的策略彻底打破了崇祯的如意算盘。无奈之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崇祯,不得不下了一个圣旨,号召“入京勤王”,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京城外的“忠臣贤将”身上。不幸的是,崇祯没有等到秦王的军队,而是告急奏折,穷途末路之下,崇祯自吊于煤山,成为亡国之君。
[img]411919[/img]
崇祯也是勤政的皇帝,有复兴大明的雄心壮志,但与此同时,他天生多疑,刻薄寡恩,不受欢迎,这也是群臣不愿为他背锅的关键时刻。当然,与此同时,崇祯的“大臣都可以杀”这句话并非完全不合理。明末的大臣们比南宋末的大臣们差了几千英里。南宋有“留丹心照历史”的文天祥,有背着小皇帝跳海守节的陆秀夫,有以身殉国的10万军民。然而,崇祯身边大多是一群在李自成的棍子下俯首称臣的败类。
不得已【君王死社姬】:为什么崇祯不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