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初年,远在江南抗清的张煌言写了一首名为《建夷宫词》的诗,里面有这样一首诗:“上寿杯为合婚瓶,慈宁宫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大意是:慈宁宫成了太后大婚的新房,礼部尚书制定了盛大的大婚礼。仪式很隆重,到慈宁宫敬酒祝贺的人很多,门槛都被践踏了。诗文所记,是清初著名的历史谜之一“太后下嫁”——皇太极遗孀孝庄太后“下嫁”给姐夫多尔根。
[img]403491[/img]
当时,南方的抗清势力仍在与清军作战。如果这首诗可能是张苍水出于反清需要故意“炒作”的,那么清廷在顺治五年(1648年)11月发布的一项诏书似乎确实把这首诗的内容放在了一边——诏书宣布,多尔根的称号被原来的“叔叔摄政王”命名为“父亲摄政王”。这个称号的变化相当发人深省。虽然多尔根的称号之前已经改变了,从“叔叔摄政王”到“叔叔摄政王”,但从“叔叔”到“父亲”,性质完全不同:多尔根是顺治皇帝的叔叔,称“叔叔”很正常,而“父亲”呢?——假如不是父亲,怎么能称“皇父”?除非多尔根已经成为顺治皇帝的“父亲”(继父),也就是说,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太后嫁给了多尔根。
[img]403492[/img]
还有一些关于“太后下嫁”的旁证。例如,顺治皇帝在多尔根死后不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报复行动”,包括追究他的罪行、削减他的头衔、撤回他的寺庙享受、废除他的家庭和财产、没有他的家庭和摧毁他的陵墓。在多尔根列出的几大罪行中,有一个“亲吻宫殿”。虽然多尔根“亲到皇宫内院”并不一定意味着他已经嫁给了太后,但很容易猜测他们之间可能有暧昧关系或同居关系。顺治皇帝的报复行动本身也透露了一些信息——多尔根对福林既有“支持”的功绩,也是清军入关的第一英雄。如果没有类似“哈姆雷特式”的仇恨,为什么报复如此果断?
[img]403493[/img]
@ 还有一个疑似证据——孝庄太后死后,没有回到关外与丈夫皇太极合葬,而是埋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风水墙外。据说孝庄太后觉得自己嫁给了多尔根,无耻地下去见皇太极,所以她没有和皇太极一起埋葬,而是“惩罚”自己为子孙后代守护着“东陵”。许多说法和“证据”使“太后下嫁”成为清史上著名的谜题之一。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多尔根被授予皇父是传说[太后下嫁]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