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无论成功,家大业大,还是穷困潦倒,入不敷出,面子都是生活中每个人难以克服的一道坎。对于古代富有天下的皇帝来说,江山美人,王权霸权,不仅要内心,更要面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爱面子到了极点。然而,每一段光鲜亮丽的背后都隐藏着未知的辛酸。对皇帝来说,更是如此。一旦位居高位,被称为孤道寡,就成了这个世界上的稀有物种。天下不是王土,率土之滨不是王臣。但一旦沾上了权力的毒酒,从此再也不可能有人倾诉心声,再也没有人能开诚相见。只有时刻保持“面子”这个词,才能让他们找到安全感,让大臣们在天威不可测的时候颤抖。
大多数古代皇帝总是关注皇帝的面子,但有时他们不在乎那么多面子。皇帝穿的龙袍上有补丁,吃的三餐都看不到肉。为了筹集粮食和工资,他向周围的皇室亲戚、王子和大臣请求了一切,但没有人给他面子。这个人是明末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崇祯皇帝。还有一些关于崇祯皇帝节俭生活的民间故事。
[img]401357[/img]
这时,边关告急,但皇帝的国库却拿不出钱给士兵发工资。崇祯皇帝咬紧牙关,决定自上而下开源节流。节流,那就得向前人学习,在龙袍上打补丁。上有所好,下必须是什么样子。不久,朝廷上的大臣们也穿着破旧的衣服,就像一群乞讨的难民。崇祯皇帝不但没有感到羞耻,反而觉得这些大臣能理解圣意,反而沾沾自喜。
因此,它变得越来越糟,要求宫殿里的一日三餐不能看到肉和鱼,国王应该和人民一起受苦。但每天都是素食,崇祯皇帝也很吞咽。但是谁让自己赞美海口呢。此时,崇祯作为皇帝,谈到了面子。自古以来,君主的心是不可预测的,但总有一些善于猜测圣意的人可以像水中的鱼一样混合——这些人是皇帝周围的太监。
明末魏忠贤倒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完全隔绝太监掌权的司礼监,王承恩也成了明末太监的传奇。正是这位传奇的岳父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命令皇家厨师在烹饪素食时用大肥鹅填充食物,出锅时捞出。崇祯皇帝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素食,就夸这些人。只是崇祯发现这样的节流筹不到多少银子。最重要的是开源。
没办法,崇祯自己从金库里拿出一些银子,希望能带动大臣们踊跃捐款,谁知大臣们只会跟着哭穷。以明末内阁首辅魏藻德为例,为了响应崇祯的号召,他拿出500两银子,哭得天昏地暗。什么样的忠诚可以告诉太阳和月亮,皇帝和皇帝之间的土地共识,简直就是一个戏剧精神。闯王上位后,给将领一个任务,就是从这些明朝遗臣手中掏出一些银子。
[img]401358[/img]
说起来,内阁首辅也是铁骨铮铮,只是忍受了五天五夜的酷刑才开口。但这个开口是5.2万银子。要知道,明末一个普通家庭一年消费5-10两银子。这位高中状元,三年从布衣到宰相的权臣,可见他赚了多少油水。朱由检抹去面子的开源节流大业被浪费了。那么明朝国库的银子去了哪里呢?
在《甲申三百年纪念》一文中,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学者郭沫若引用了《明季北略》卷20的一段资料:“旧镇库金积年不用3700万锭,锭500锭(十))两、刻有永乐字”。大意是明末的金库里至少有三千七百万两国。这种材料在相关的明史资料中随处可见。但这更像是民间传说的谣言。明朝最擅长增收的张居正主政期间,年收入只有200万到400万。张居正十年首辅离职后,国库存银也只有800万两。更不用说,后来的首辅都是经学大于实用的人,写道德文章,写陈条。他们都是好手,但对于经营国家来说,远不如有奸臣名字的张居正。近四千万两的国库银行自然成了无稽之谈。
然而,随着官员的腐败,剩下的库银逐渐从公库变成了私人藏品。各种巧妙的名字和不同模式的暗箱操作挤压了明朝的最后一滴脊髓。在这些群体中,有一种人不得不提到,那就是明末的皇室贵族。
[img]401359[/img]
根据明朝皇家档案,即玉牒上的万历三十二年已经达到8万多人,这些人都是由明朝国库支持的爵士丢失的人。然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皇室普通民族没有在玉牒上,这些普通民族的数量不会少于有记载的“正规皇室”。初步估计,在民间可以打着皇室亲属旗号的人应该不少于20万。这些老百姓也可以背靠皇室亲戚,在明末大肆圈地,和大臣们一起抽走大明江山摇摇欲坠的最后一根拐杖,狠狠地踢了一脚。被迫无奈的明思宗多思无益,看到挂在歪脖子树上,只剩下一个老奴忠诚不改,随赴黄泉。
许多末代皇帝都是这样的。虽然他们很难被称为明朝的国王,但他们并不是特别无能。但越是这样,当他们想拯救自己的命运时,他们就越看起来像一辆汽车,灭绝的时刻就会到来,就越可怜。面对历史的轮子,每个人的无力都是一样的,这也是人类的好脸无法改变的。
唯一一个没有面子的皇帝 二十万皇室为他吃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