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明朝灭亡是因为杀了魏忠贤吗?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全盛时期,朝鲜东起,西起吐蕃,北伐蒙古,南下西洋,威震东亚。

[img]398418[/img]

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他的《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如果一些地区在公元1800年之前占据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那么这些地区就在亚洲。如果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据了“中心”的地位和作用,那么这个经济体就是中国。”

中外学术界公认,明代中国财富占当时全球财富总量的三分之一,工业总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明晚期,国力依然强大,经济进步,文化繁荣,尤其是江淮地区。经过张居正的新政,万历朝成为明朝最富裕的时期。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突然倒下,说死了就死了!

诛杀魏忠贤

[img]398419[/img]

为什么明朝会突然灭亡?许多人认为崇祯皇帝杀害魏忠贤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魏忠贤出生在市场上,被迫阉割赌债,依靠天启皇帝的宠物信仰晋升为太监。由于天启皇帝热爱木匠的工作,没有政府,魏忠贤被授权,并逐渐形成了明朝最强大的阉割党集团。

阉割党对朝廷另一大势力集团东林党进行了血腥镇压,杀死了左光斗、杨涟等大量朝廷重要官员。当时东林党人“累累相接,并首就杀”。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天启皇帝只在位七年,23岁时英年早逝。继位的崇祯皇帝早就讨厌阉党集体,即位两个月后迅雷不及掩耳处置魏忠贤。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一,崇祯告诫魏氏是大恶之人,“本该寸愁,念梓宫葬,姑凤阳”。魏忠贤在去凤阳守陵的路上被迫上吊自杀。从那以后,东林党东山再起。

有人认为,魏忠贤虽然贪婪,但他不是一个罪恶极端的人,个人能力很强。他通过征收工商税和海税来减免农业税,这不仅保证了财政和军事需要,而且使人们能够安全生活。魏忠贤统治时期,明朝没有太大的混乱,边境战争状况也在改善。

虽然崇祯皇帝雄心勃勃,但他天生多疑、自负、任性。他习惯于推卸责任。他既没有治国之谋,也没有任人之术。当然,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皇帝崇祯错误地杀死了有能力、有实力的魏忠贤,重用了只会空谈、做道德文章的文官,导致了明朝的快速崩溃。

我不得不说,这种理解太肤浅了。崇祯对魏忠贤的处决确实可以看作是明朝死亡的直接诱因。然而,明朝死亡的原因不是魏忠贤的个人因素,而是明朝内官(司礼监)和外官(文官集团和内阁)的制衡体系被打破。国家形势片面地倾向于文官集团,皇帝失去了权力的支点。

制衡系统的崩溃

事实上,明朝死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276年,明朝有16位皇帝。王朝初期,皇帝才华横溢,能够努力治理。当然,王权可以得到牢固的控制,政治和谐,国家事务蓬勃发展。然而,几代人之后,继任的皇帝无法与由一路克服困难、通过五关和六名将军组成的文官集团竞争,因为他在深宫长大,无法实现世界事务。

因此,从英宗开始,皇帝对内官的依赖不断加深,其目的是制衡外官,以确保皇权。@ 成化皇帝可以专注于房间艺术,嘉靖皇帝可以专注于炼丹术,正德皇帝可以成为将军,天启皇帝可以成为小木匠,万历皇帝可以超过30年,王朝仍然可以像往常一样运行100多年。

,军国大事决策来源于内阁票拟与司礼监披红的协调,皇帝只需要做好名誉领袖。

然而,物极必反,也是一条规律。民间有说“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正是这个内官和外官相互制衡,皇帝懒政的政治制度破坏了明朝,给明末带来了残酷的党争。这里的“党”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党”:现代汉语简化词“党”的下半部分是“兄弟”字,意思是在特定群体中兄弟之间的友谊;古代汉语繁体字“党”的下半部分是“黑”字,意思是暗、不公开、暗、私、偏,一般是贬义。

诚然,党同伐异存在于历代,但明末的党争依然令人震惊。以东林党和阉割党为代表的党派斗争始终处于激烈的状态,极大地消耗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力量。

有人说,明亡在于东林党患,而不是党争。事实上,东林党患只是党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崇祯对魏忠贤的处决也只是党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党争只是明亡的一个表面原因。明亡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并购日益严重,利益集团和集团利益固化,以及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内忧外患造成的人民。

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

崇祯皇帝在明朝死亡的过程中需要负责吗?

虽然晚明政积弊太深,如果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没有人能回到天堂,但毫无疑问,崇祯自身的性格缺陷加速了明朝死亡的过程。他性格中最大的缺陷是多疑。崇祯朝共17年,内阁首辅换了19人;内阁大学士换了50人;刑事部尚书换了17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总督杀了7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巡逻队杀了11人。

可以看出他多疑寡恩的性格。在袁崇焕事件中,他的性格缺陷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三年内,崇祯皇帝从极度信任袁崇焕到凌迟处决。这种快速的态度改变了所有官员的心。从那以后,没有人事边事,也没有人事内事。崇祯皇帝真是孤家寡人。

[img]398420[/img]

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崇祯皇帝是一个典型的缺乏非整合能力的人格。所谓非整合能力,是指人们承受和认知情绪复杂性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个体可以同时允许矛盾的信念和情绪,而不会感到不适。

这些人对人和事更宽容,更能接受不完美和变化。缺乏非整合能力的人会对复杂矛盾的认知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容易走极端,倾向于绝对信任或绝对不信任人和事。

崇祯皇帝在即位之初,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彻底铲除了魏忠贤和其他党,但东林党占据了主导地位,难以约束。对于袁崇焕来说,崇祯皇帝把自己的财富、生命和明朝的安全托付给了他,因为他夸大了“五年平定辽东”。这是多么天真和儿童游戏?

袁崇焕当时私下告诉质疑的大臣,皇帝对辽东的评价期望太高了。他只是暂时用“五年平辽”的话来安慰皇帝的心。问题是,不到五年,才三年多,崇祯亲自下令袁崇焕处死他,因为他擅长杀死毛文龙和救助北京大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人格。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性格缺陷不仅会伤害个人,还会伤害整个国家。因此,崇祯死亡的必然性大于偶然性。

从国家统治的角度来看,制度的作用与人类的作用同等重要,两者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崇祯皇帝不按照祖先的做法打破内外法院的政治平衡,他就不会死吗?

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政治平衡是不可避免的。内外官制衡的政治制度,到了明末,党的争端越来越激烈,超出了合理的程度,平衡迟早会被破坏。换句话说,无论谁是皇帝,它都会死,区别只是在早上和晚上。

然而,制度是由人制定的,制度应该为人服务。如果崇祯皇帝能够积极打破平衡的制度和机制,而不是消极打破制度和机制中的平衡,那么明朝和崇祯本人的结局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只能从历史的教训中学习经验。


明朝灭亡是因为杀了魏忠贤吗?明朝灭亡是因为杀了魏忠贤吗?


  • 不知道曹吉祥是否怀着绝世武功。 但真死于千刀之下
  • 明朝宦官曹吉祥。他的名气可能没有魏忠贤和刘瑾那么大,但他做了一件其他宦官不敢做的大事——叛逆成为皇帝。 在昨晚播出的《女...

  • 明天万历年间的倾国之战,明朝以巨大的损失换来了东亚300年的和平
  •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屿国家,一直希望征服大陆,以换取国家发展的空间。因此,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具侵略性的国家...

  • 三书六礼,十里红妆,古代女人结婚时的无限风光
  • 1.古代女性结婚时,往往要遵循繁琐复杂的“三书六礼”婚俗,即聘书、礼书、欢迎书、纳采、问名、纳吉、征集、请期、欢迎六礼。...

  • 明朝天启年间,北京发生了一场神秘的大爆炸。真相是什么?
  • 公元1626年,明天6月30日上午9点左右,明朝首都北京西南部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发生了一场奇怪的大爆炸。这次爆炸造成了约2万...

  • 曹吉祥:明朝的权宦几乎篡权成为皇帝
  • 今天给大家讲讲曹吉祥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曹吉祥进宫当太监的时候,太监王振正的权力熏天。他在前宫和后宫都非常强大。因此...

  • 这个朝代几乎代代都是【昏君】,只有两个皇帝能叫出名字。为什么能300年不灭?
  • 说到西汉,人们总能想到文景之治、汉武帝、汉宣帝等中兴之祖等繁荣时期。说到东汉,人们都知道光武帝,一个几乎被认定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