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战”、“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王权之争。从根本上说,他们没有继承权,但他们手握重兵。他们只能通过这种暴力达到登上王位的目的。虽然全民都知道这两次军事夺权,但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改变国家的基础,反而促进了当时王朝的发展。无论是李世明还是朱迪,都做了皇帝应该做的事,让王朝朝向强大的道路迈进。
[img]392648[/img]
当时,“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仓促起事。成功真的是一点运气,但朱迪的“靖难之战”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在朱元璋统治期间,我们知道燕王可能有不臣之心,但朱元璋并没有把朱迪的军队扼杀在摇篮里。
朱元璋临死前,仍认定朱迪的谋反是必然的。洪武31年5月12日颁布圣旨,让远在边地的晋王做好准备。陈用、张杰、庄德要准备兵马,时刻提防燕王。由此可见,朱元璋已经知道燕王死后一定要谋反,让晋王准备与朱棣作战。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朱迪篡位后编发了《奉天靖难记》,三次修改《太祖实录》只是为了为自己的叛逆找到一个宏伟的借口。
[img]392649[/img]
朱元璋当时为什么要把王位传给朱云文?他没有政治斗争经验,没有军事素质,只有皇帝的宠爱。朱元璋不知道这件事吗?朱迪不需要为孙子找到一个强大的敌人
如果真的说朱云文没用,那就有点冤枉他了。虽然他没有天赋,但他礼貌、诚实、孝顺,这是朱元璋喜欢的。洪武末年,明朝内外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从外患来看,明朝没有敌人能伤筋动骨。正是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在靖难之战中没有边境危机。
朱云文可以说是当时最好的王位继承人,和平时期需要的是文治,而朱云文恰好是这样一位君主。如果他能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在削藩方面做得更加温和,也许不会有燕王谋反,也不会有战争期间不伤害燕王的命令。失败的人一定是朱迪。
[img]392650' />
当时,朱元璋也站在全国这一大布局上看待问题。他非常了解儿子的行为。朱贤、朱吴和朱玉都很难成为大器。他们根本无法撼动朱云文的地位。只有燕王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临死前,他要求金王协助防御,为朱云文安排防控争取时间;另一个原因是朱元璋低估了人性。他认为,只要燕王起兵,全国就必须亲王,一起攻击,然而,后来的发展超出了预期。在感兴趣的人的帮助下,许多大臣认为这是朱家的家庭背景。最后,他们在墙上观看,隔岸观火的态度杀死了朱云文。
在朱元璋去世之前,明知朱棣必反,为什么不把他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