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1054-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索书画巧妙,助蔡京为相,京推荐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权二十年,权倾内外;当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替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奢言恢复。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他从太原逃到开封,随徽宗南逃,宋钦宗即位,被处死。
[img]390356[/img]
太监长胡子童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
纵观历代,皇宫里有成千上万的太监,但只有一个人有“长胡子”。他是北宋徽宗赵霁的宠臣广阳郡王和大太监童贯。
被誉为北宋“六贼”之一的童贯、字道夫。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在他的一生中,他创造了几个中国历史的“最”,这一定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没有人能打破的纪录,并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这些记录是:中国历史上持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控制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最高称号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授予国王称号的太监。
也许是宋徽宗作为艺术天才的关系,他信任和亲近身边的重臣,仪表一般都很出众。童贯的外貌描述可以在《宋史》中看到。其他人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颐下生须十数”,颐就是下巴,也就是说,童公公的下巴和普通公公不一样,他的下巴是“生须十数”,但毕竟还是比不上普通成年男人,胡子可以数清楚,只有稀稀拉拉的“十数”。但如果按照古人“须长为美”的审美标准,童公公仅凭这“十数”就足以笑傲群宦。二是“魁梧,伟观”,说明这个童公公不仅英俊,而且魁梧,看上去很伟大,确实是个“长身美人”。三是“皮骨如铁”,眼睛炯炯有神
,黑脸,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不像阉割后的宦官。这可能和他快二十岁了才净身有关。
童贯为人颇有度量,也能仗义疏财,出手相当慷慨大方。然而,他的正义和财富的目标是后宫的妃嫔、宦官和宫女,以及能够接近皇室的道士和天子周围的近臣。这样,皇帝经常能听到关于他的好话。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外表阳刚的人,性情聪明,心地善良,对皇帝的心理有很强的洞察力。他经常能提前预测皇帝的兴趣,所以他很少说话和做事,这赢得了皇帝的青睐。
童贯净入宫时,拜在同乡、前太监李宪门下当徒弟。这位李宪是神宗朝的著名太监。他在西北边境担任监狱军多年,取得了一些成就。童贯在私立学校学习了四年,有一些经文基础;跟随李宪进出前线,奠定了军事基础,有点能文能武的味道。此外,他深入西北十次,对当地的山川形势有了很好的了解。这使他在宦官中非常不寻常。
从时间上看,徽宗进入大宝时,童贯已经48岁了。这个年龄是人生经历、经历、精力达到巅峰的时候。以内廷崇拜官的名义,徽宗派他到杭州设明金局收集书画,为他开辟了第一个上升的渠道。
《宋史》记载,童贯入宫后,以其工作能力和首相蔡京的推荐,相当惠宗重用,顿时风生水起。公元111年,即政和元年童贯入太尉,领枢密院。此后,童贯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转战西北边境,与外族夏、辽、金打交道十多年。
宣和两年后,徽宗派遣了15万名儿童,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军,作战450多天,杀害了7万多名起义军。童贯因功封太师。宣和七年来,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领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在太原。当时金已灭辽,大举兴兵南侵。童贯见大势已去,从太原逃到汴梁,不听钦宗命令他留在汴京,而是随徽宗南巡。因此,大学士陈东等人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童贯的主要罪名是“抱怨辽金,创造边隙”。其实辽金的怨恨不是童贯所结,边隙也不是童贯所创造的。童贯掌权20年,在与夏、辽、金的战斗中还算尽力,没有投敌误国。北宋之亡在于朝廷腐败和经济崩溃。
童贯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太监,傲慢自大,上下抱怨。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去了信任。靖康元年,童贯多次被贬,后来被斩首。
历史上唯一长胡子的太监童贯是真太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