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 “诸葛一生只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些人可以在国家事务上做出好的决定,但他们缺乏考虑个人安慰,比如汉朝主持的赵错。他的削藩策略维持了汉朝100多年的稳定,但他的结局却减半了。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赵错的死不仅是赵错的自我发现,也是汉景帝一生中的一大败笔。
晁错上书
[img]389210[/img]
晁错
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错误地出现在《削藩政策》中。他写道:“今天的削减也是相反的,不削减也是相反的。削减,其反急,灾难小;如果你不削减它,它会迟到,灾难会很大。”这意味着大人物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王子太强大了,越来越不愿意服从中央领导。叛乱只是时间问题。目前的情况是先开始,然后受苦。迫切需要消除诸侯。
景帝消藩
汉景帝画像
赵错并不是第一个意识到削藩问题的严重性的人。他以前的贾谊多次向汉文帝写信,预见诸侯王必反,但汉文帝没有忍受。汉文帝在长沙屈贾谊之后,却把鹰派的古典汉错提拔起来,留给了汉景帝。赵错上《削藩策》后不久,汉景帝决定立即采取措施,削夺赵王的常山县、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县、薛县、吴王的豫章县和会稽县。
晁错之死
[img]389211[/img]
七国之乱形势图
正如赵错断言:“削之,其反急”,汉景帝颁布削藩令十几天后,吴楚等七国以“清君侧,杀赵错”的名义联兵反叛。叛军明星闪烁,阵容非常强大。汉景帝一时不知所措。赵错此时主张汉景帝亲征,他负责留在首都,这让汉景帝非常失望和愤怒。随后,汉景帝暗中遇到了早已与晁错有仇的袁盎。袁盎认为,七国没有反叛的意图,但现在这种情况完全被赵错逼出来了。如果他答应诸侯国杀赵错,归还他们原来的封地,世界就会和平,汉景帝默许。
随后,使者们以邀请赵错讨论朝政为由,将他骗出了家门。赵错穿着朝衣上路。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停下来向赵错宣读诏书,然后腰斩他。
[img]389212' />
李志,明代思想家
后来,一位校长邓公前来报告军事情况,说七国只是想夺取权力,这与赵错无关,但赵错死了,汉景帝也表示非常遗憾。明代思想家李志曾评论道:“这是错误的,但它不擅长谋生,也不擅长谋国。”
他的计划使汉朝稳定了100多年,但它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