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能放弃”原本是一句古老的民间谚语,意思是在路边盖房子,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人说是这样盖的,有人说是那样盖的;也许有人会说,在这里盖房子不仅会阻碍交通,还会损害你的视野。@ 说的人多了,会让你左右为难,一栋房子盖了好几年,也盖不起来。它的初衷是做一件事。如果你听了太多的建议,你往往会下定决心。因此,这件事很少完成。而这句谚语正好被汉章帝用作“修改汉礼”,不需要各方讨论。借口,使一件难以统一的事情迅速完成。因此,这句谚语在制定政策时也给后来者提供了一些启示。
[img]388119[/img]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件事:“元和三年,鲁医生曹褒上疏,以为‘宜定文制,成汉礼。太常巢堪称‘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允许。"帝知诸儒拘挛,难与图治,朝廷礼宪,宜以时立,甚拜褒为侍中。玄武司马班固认为‘宜广集诸儒,共议得失。“帝说:‘谚语[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各为聚诉,互相怀疑,笔不下。昔尧作《大章》,一库足己。’”
“章和元年,春,正月,帝召褒,授以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文章,说:‘此制散略,多不合经,今宜依礼条正,使可实施。」
“冬,十月,曹褒依旧典,杂以《五经》、《预言》这篇文章写了一篇关于普通人冠、婚姻、吉祥、凶终端制度的百五十篇文章。帝以众论难一,但纳之,不再有司平奏。"
这三段的大意是:汉章帝元、三年(公元86年)、鲁国人(即今山东人)曹褒博士(在太学教书的儒家),向皇帝上了一章,建议重新修订建立汉代礼仪制度。皇帝非常重视这一章。但太常(汉官名、掌礼仪、教育等。)巢堪认为,制定一代仪式是一件大事,曹褒无法制定,也无法同意这篇论文。汉章帝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朝鲜这些官位高的儒家思想大于拘谨守旧,难以创新;朝廷的礼制宪法要与时俱进,随时变化,及时订立;因此,曹褒被任命为侍中(汉官的名字,侍从皇帝,进出宫廷,拾起遗产,建立制度,权力巨大),专门负责修订汉代礼仪制度。此时,玄武司马(汉官名,玄武门主官)班固(写《汉书》的人)也认为,制定礼仪制度等重大事件应广泛召集儒家思想,讨论是非得失。汉章帝说:“有句谚语说:‘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如果诸儒聚在一起讨论礼仪制度,他们会互相争论,甚至互相怀疑,这样他们就不能写了。从前帝尧作《大章》,也只用乐官奎一个人就够了。”
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春、正月,皇帝专门召见曹褒,交给他叔孙通(儒学,曾帮汉高祖刘邦制定汉朝宫廷礼仪,先后担任太常、太子、太傅)的十二篇《汉仪》,并说:“这个礼制散落简单,很多地方都不符合经典礼仪。现在你可以根据礼法逐一修改,这样就可以实施了。”
今年冬天,十月,曹褒依据旧礼仪,加上五经、《预言》等规定完成了从天子到普通人的礼仪、婚礼、吉祥礼物、凶猛礼物等礼仪制度,建立了从礼仪开始到结束的礼仪秩序,共150篇,并向汉章皇帝报告。皇帝清楚地知道,如果再交给大家讨论,就很难达成一致。因此,主管官员不再按照审批程序议论奏明,而是直接采用曹褒编撰的礼仪制度,并下诏实施。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汉章帝的做事风格和决策能力。即使是今天,这件事也可以借鉴和启发。
朝廷制定和修改礼仪制度确实是一件大事。一开始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有人认为一个人做不到;有人认为应该集思广益;应该说,这些观点没有错。然而,汉章帝并没有采纳所有这些意见,而是让提出这些建议的曹褒独自负责,没有干扰;系统出来后,他没有征求一定范围的意见,也没有找到大学问家和专门负责这件事的专家来检查和完善它,所以他“但接受了它”。这是不是有点偏听偏信,独断专行?但汉章帝之如此“独断专行”,与当时朝廷保守的政治风气有关。首先,当代儒家思想非常保守,不愿意改革和创新,“难以治愈”,让他们参与改革和新事物,他们会搬出许多规章制度来限制你,让你不开始,做,只会成为你工作的阻力;他们个人权力高,让新一代不能工作。虽然曹褒一个人做的事情很可能不完美,但肯定会比旧的、散落的、简单的、不合经义的事情更好。第二,既然曹褒要做,就要充分信任,不要先拿个大纲,形成什么草稿,然后大规模征求意见。如果你有更多的想法,你就没有想法。汉章帝用这句老百姓的谚语来说明这个道理,“三年不成”。现在,我们要么有很多规章制度,要么讨论讨论。我们不能拿出可供实施的东西,推迟实施的最佳时机吗?汉章帝不愿意这样讨论讨论,改过来改过去,做出“四不像”的东西。所以特意搬出一位古代圣贤来堵住众儒的口,“昔尧作《大章》,一足奎。第三,礼制定出来后,不再讨论就直接实施。原因也很简单,有些人一开始就反对,在起草过程中,没有征求这些人的意见,更不用说主管部门的参与,现在事情出来了,你让这些人审查,不要批准你的个人,让你放弃以前的工作,不能引入,能有好的结果吗?事实上,有缺陷和缺陷并不可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逐步完善,总比胎死腹结果好得多。
由此可见,出台政策,集思广益是必要的,但前题是必须齐心协力。否则,“三年不能放弃。”结果会等着你。
汉章帝的做事风格和决策能力可以从哪些事情中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