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明朝1566》更像是一部政治心理学电影。作者重新安排和组合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并将其放入虚构和合理的情节中,以增强其可信度和冲击力。恢复历史的真实性是基于阅读和观看情节的第二种回味,这更有趣。
[img]386728' />
读完刘和平的原著《明朝1566》,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相比,我非常相信。这位著名作家通过背诵《古代文学观止》和《唐代300首诗》而被提炼为“儿童技能”,充分揭示了中国儒家法律社会的政治运作规律。
历史剧能如此释放赤裸裸、血淋淋的真相,诞生于中国影视作品中,前所未有。历史剧不是历史,历史更让人无法忍受。
嘉靖没有赦免海瑞
[img]386729[/img]
嘉靖21年(1542年)10月21日(阴历)晚上,睡在紫禁城易坤宫的大明皇帝朱厚荣在一阵乱七八糟的声音中醒来。他做梦也没想到,一群平时低头鞠躬屈膝的宫女竟然围住了自己。他们用手捏住脖子,戴上绳子,准备把这个为炼丹提取宫女经血,经常鞭打惩罚的暴君置于死地。
在帝制时代前所未有的“仁寅宫变”中,几乎窒息而死的嘉靖宫女“操作失误”(绳子打成死结,未能绞死皇帝)逃脱,被及时赶到的皇后救出。
原本多疑的朱厚荣完全失去了安全感。从那时起,他离开了宫殿,躲在西苑(今中南海)的宫殿和道观中。直到1566年他去世,他才再也没有上过法庭。
被史学家称为“极其聪明”、“控臣在股掌之间”的皇帝,其“道性”(不是“佛性”)根本无法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如果你不说任何一句话,你就是那句话的主人。如果你说了,你就是那句话的奴隶。让内阁说出来,让礼监说出来,让他们揣摩自己的意愿去实施。”——引自《明朝1566》
简单的嘉靖皇帝每天都在和外面的世界“躲猫”。他似乎洞察了一切,但内心却淫秽而黑暗。家庭世界的绝对权威并没有给他信心、平静和平,也没有一丝不尊重和反驳,也没有一丝宽容。
在嘉靖45年(1566年)春节前,海瑞痛斥这位“政治隐形”20多年的昏庸之君,无度放荡到“家家户户都净”。
刘和平在剧本中加入了嘉靖生命最后一刻赦免海瑞、抑制藩王土地合并的诏书,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没有历史依据。欲望不平、自尊、鱼肉苍生的专制者几乎是偶然的,没有制度保障。
除了徐阶的秘密帮助,海瑞之所以被释放,加官进爵,主要是因为嘉靖快速衰老的身体没有时间考虑触怒龙颜、十恶不赦的“海笔架”,让这位刚刚清官活了21年。
胡宗宪是英雄,也是贪官
有明朝,边境疾病频发。嘉靖时期,蒙古北部有入侵,日本海盗东南部有混乱。胡宗宪(汝贞)曾短时间协调帝国北部边境宣府和大同地区的军事事务,平息了大明宣守军的骚乱,击退了我的入侵。
嘉靖33年(1554年),明朝临时设立浙直总督,管辖南直隶(今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引自百度百科全书)。受到朝廷信任的胡宗宪被提拔为浙江省总督。在此期间,胡提拔了谭伦、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军事将领,取得了全面的抗日胜利。
经历过战争考验的胡宗宪,足智多谋,善于权力变革,引诱“诏安”日本海盗首领王志,趁其不备将王及其余部围歼。他的军事技能也充分运用到政治上,在严嵩党羽与清流派系的夹缝中轻松处理。
胡宗宪作为嘉靖朝封疆大臣中权力最大的一位,经常以抗日军需的名义向明廷施压,要求军酬、粮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公饱私囊。
儒家将军胡汝贞深知官场之道。一方面,他贪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更多的是为了适应“水清则无鱼”的潜规则,与朝野“融为一体”。
戚继光是受胡影响最大的。这位历史悠久的著名抗日将军后来晋升为蓟镇总兵,曾在古北口段监修长城。在内阁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有着丰厚的财力和慷慨的手势。
如今,在古北口的遗迹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戚继光题写的“月明溪畔”的影壁(仿制品)。据史书记载,戚继光在业余时间最擅长舞蹈和墨水,这并不全是闲暇和优雅,更是附庸和优雅。
戚继光作为文官集团排斥的武将,比胡宗宪更了解与士人社交的重要性。他花了很多钱吸引士大夫,很快融入了“京官朋友圈”,诗情画意。
适应社会和政治规则的结果是什么?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胡宗宪因“严党”倒台后被牵连,二次下狱,悲愤欲绝,写下《诬告》后自杀身亡。这位被污染的民族英雄几乎消失在浩瀚的历史书籍中。在我看来,刘和平在《明朝1566》中大力赞扬胡汝贞,可能会考虑“翻案”。
万历十五年(1587年),戚继光作为张居正的“余党”,早已被革职,调离北京,一代明星死于贫困。他比他的老上级胡宗宪幸运,至少戚将军的名人是百代人。
嘉靖朝的张居正不是内阁成员
《明朝1566》描绘了余王作为背景的清流派与“严党”之间的权力斗争,重点描绘了嘉靖内阁的暗斗。
然而,在历史上,裕王不会称徐阶为“徐师傅”,而高拱和张居正则是(讲师)。总的来说,所谓的“裕王集团”很可能是捏造的。朱载龙只有在两兄弟相继去世后才有资格获得储君资格。他温柔软弱。他在外表强大、专权肆意的嘉靖面前不受重视,继承大统的野心也不大。
在嘉靖朝的内阁中,高拱、严世藩、张居正都不是阁员,尤其是张居正。直到嘉靖43年(1564年),他只是一个从五个品质出发的小官员。他完全依靠张居正的老师徐阶精心策划和提拔。因此,当时他无法负责兵部并入阁参加皇家会议。至于剧中后来入阁的赵贞吉,其实是朱载龙即位后成为大学生的。
在《明朝1566》中,张居正成为“严格”的策划人之一,还上演了谭伦推荐海瑞到浙江任淳安知县,揭露“严党”毁堤淹田罪证的情节。这些都没有史实依据。
“倒严”是徐阶韬光养晦、伺机而动20多年的结果,与张居正、海瑞、谭纶无关,谭纶与海瑞无交集。
张居在政治上大放异彩,权倾朝野的时候,要等到万历朝的前十年(1572年至1582年)。然而,“九头鸟”张首辅(万历年间第一任内阁首辅,湖北江陵人)终于被自己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吞没了。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去世后不久,万历皇帝剥夺了他生前的太师、上国柱等所有尊号,并检查了张家的财产。张家上下十几口人饿死,长子张敬修羞辱自杀...
精彩的《明朝1566》更像是一部政治心理学电影。作者重新安排和组合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并将其放入虚构和合理的情节中,以增强其可信度和冲击力。恢复历史的真实性是基于阅读和观看情节的第二种回味,这更有趣。
为什么【中国版纸牌屋】《大明朝1566》不是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