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的谋士非常有名,一个是三国时期,另一个是秦末楚汉相争时期。秦末的谋士虽然没有三国时期那么出名,但也有几个才华横溢、战略突出的人,其中五人名气最高,才华最出众。五人中,四人归刘邦,只有一人为项羽效力。刘邦之能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离不开他的几位谋士。今天,让我们来谈谈这些才华横溢的谋士,他们在那些动荡的岁月里表现出色。
[img]385856[/img]
张良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就后人的名气而言,张良无疑是五人中排名第一的。如果你想在中国历史上排名顾问,张良至少可以排名前五。张良有勇有谋,在博浪沙攻击秦始皇,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称之为“夫运筹策帷幕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刘邦能在几个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能逃脱一生,都与张良有关。比如《约定》三章尽收关中民心;鸿门宴请刘备逃跑;阻止分封,请封雍齿等。
[img]385857' />
汉初三杰中,张良看得远,懂得急流勇退。刘邦立国后,张良请辞多病,闭门不出。他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事实上,他沉迷于修道是为了消除刘邦的警惕。同时,他主动要求封在刘邦的家乡沛县,这意味着我在你眼皮下,你刘邦可以放心;另一方面,他站在吕后一边,把刘邦的老大臣清理干净。张良一生有始有终,既能谋国又能谋生,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张良是秦末第一谋士也不为过。
[img]385858' />
陈平
陈平原本效力于项羽,后来弃楚投汉,投奔刘邦。虽然他的名气不如张亮,但他不如张亮谋生,他的谋国战略也不逊色于张亮。陈平的自豪作品主要有三部:一是项羽和他最重要的顾问是项羽的亚父范增。没有范增的建议,这对刘邦来说非常重要;第二,在韩信打下齐国,请封“假齐王”,及时制止刘邦的非理性行为,封韩信为齐王。后来,韩信之没有反对刘邦,这与此无关;第三,刘邦立国后出征匈奴,被困白登山。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正是陈平的谋划才脱险。
陈平在吕后专政期间没有张良幸运地被剥夺了实权,但在未来,他在铲除吕后势力、政治刘氏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文帝时期成为首相。
[img]385859[/img]
范增
身为项羽的首席谋士,又是项羽的亚父,范增本可以襄助项羽击败刘备,这样的机会其实有好几次。范增早就看到了刘邦非池中的东西,几次要求项羽除掉刘邦,但都被项羽一次又一次的犹豫错过了。尤其在鸿门宴上,这本来是为了除掉刘邦而设计的,范增也多次暗示项羽下手。但西楚霸王勇则勇敢,关键时刻是妇人之仁,被刘邦抓住机会溜走。
在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这个机会后,终于轮到刘邦对范增开始了:顾问陈平利用项羽任性,怀疑傲慢的问题成功地离开了两人之间的关系,范增被迫离开项羽。项羽没有范增的指导和建议,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输了。
[img]385860' />
蒯通
他是韩信周围的顾问。对于快通的策略,他可以向韩信提出两个建议:韩信听了一个计划,杀了一个人,韩信没有听到另一个计划,杀了自己。
韩信听了一个杀人的计划,指的是刘邦分兵,韩信让他东进,开辟第二战场。结果,韩信一个接一个地赢得了赵国和燕国。下一个目标是齐国。在韩信进军齐国的同时,刘邦派李食其到齐国游说齐国投降。因此,李食其在韩信军队到来之前成功地说服了齐国投降刘邦。此时,快通建议韩信继续攻打齐国,理由是韩信没有接到刘邦不攻打齐国的命令,而且功劳被李食其抢走了。齐国本来答应投降,韩信却兵临城下,齐王以为自己上当了就煮了李食其。
[img]385861[/img]
韩信没有听快通的计划,指的是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后,韩信一动不动。这时,项羽派人游说韩信在世界上保持中立。被韩信拒绝后,快通还以“鸟尽弓藏,兔死狗煮”为例说服韩信自力更生。结果,韩信犹豫不决地拒绝了。据说韩信自己被杀了,是因为韩信以后被杀和这个关系很大。如果他听了快通的话,韩信的结局再差也比以后被杀了。临死前,韩信叹了口气说:
“我真后悔不听快通的话,以至于死在女人手里!”
[img]385862' />
李左车
这是另一个有权势的人物。他的祖父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说到韩信,大家都会说,京星之战的韩信背水之战是经典,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当时赵王歇和赵军主教练陈宇并没有听从李左车坚守京星的正确意见,分兵断韩信粮草。否则,结果是不可预测的,韩信很有可能被打败。
李左车的另一个惊艳举动是,井星之战逃亡后,韩信知道自己的能力,并向他请教如何灭燕灭齐。李左车的战略愿景非常突出。他提出,他不急于与燕齐作战,而是迫使燕国以优势兵力投降。当燕国下降时,在巨大的威慑力下,齐国也会投降。后来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齐国之在李的游说下投降,不是别的,主要是为了威慑韩信的军事力量。
楚汉争夺中最强大的五个谋士,四个人属于刘邦,只有一个人为项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