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大人物成为大人物之一,都有过被翻白眼的经历。比如三国时期吴国将军吕蒙。据说吕蒙年轻时不学无术,不少被翻白眼,成语“吴下阿蒙”就是他说的。孙权警告他:“卿必须学习。“吕蒙辞去了军职,专心学习。后来鲁肃拜访吕蒙,与吕蒙交谈,大惊小怪地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说:“士别三天,即更刮目相待。吕蒙又贡献了一个成语:“士别三天,刮眼相看”。以前人们对他“翻白眼”,现在却不得不“刮眼”。
[img]385644' />
但我今天要讲的人物,不是三国的吕蒙,而是宋朝的吕蒙正(名字差不多哈)。
当吕蒙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眼睛是白色的。如果你对传统歌剧略知一二,你应该听说过一部著名的戏剧《寒窑记》。据说南宋有《寒窑记》。元朝的王实甫将其改编成杂项的《蒙蒙正风雪窑记》。明朝的文人改编成传奇的《楼记》。现在川剧、京剧、秦腔都保留了《寒窑记》。
吕蒙正是“寒窑记”的主角,说吕蒙正年轻时一贫如洗,与朋友寇准同在“洛阳城外破瓦窑中居止”。有一天,他们听说洛阳市的刘员外家“结彩楼招女婿”,就一起去看热闹,心想:“他家招好老公的时候,我们两个写了一首庆祝新老公的诗,他家肯定会辜负我们,但是一些小钞票就是我们一两天的纠缠。”。谁知刘员外的女儿刘月娥对吕蒙正一见钟情,把绣球扔进了吕蒙正的怀里。刘员外见吕蒙是个住在破窑里的穷书生,坚决不同意这段亲事,打算“和他一起点钱,打发回去”。但刘月娥心有所属,说:“爸爸,你的孩子愿意跟着他。刘员外苦口相劝,女儿却心意已决,最后刘员外一怒之下,将女儿赶到吕蒙正的破瓦窑。
[img]385645[/img]
当然,戏曲故事不能当真。“寒窑记”其实是民间文人编的。历史上,吕蒙正从未娶过刘姓女子。据富璧《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报道,吕蒙正“第一次娶宋,封广平县君”。再娶薛,封乔国夫人。他们都死在公之前”。他的第一任妻子姓宋,继室姓薛。
但也有一些关于“寒窑记”的故事。吕蒙正居住的地方和寒窑真的没什么区别:根据南宋叶梦《夏日录音》的记载,少年吕蒙正“羁旅于外,衣食无忧,龙门山利涉院僧人认为他是贵人,延致寺,凿山岩为社区居住”。据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介绍,“吕文穆公忌蒙正,微时在洛阳龙门利涉院土室,与温仲舒一起学习。现在室内有画像。总而言之,少年吕蒙正无家可归,住在洛阳龙门山利涉院的一个洞穴或洞穴里。是一个叫温仲舒的朋友,和他一起在窑洞里读书,而不是戏曲所说的寇准。
吕蒙正本可以不住在窑洞里。他的父亲吕龟图不是一个贫穷的平民,而是一个宋朝的居民,一个低级公务员。然而,虽然吕龟图的官员很小,但官僚们的坏习惯并不小。他“多内宠”,要了几个小妾。他对刘氏(即吕蒙正的母亲)非常不满意。后来,他以“不和谐”为由把刘氏和吕蒙正赶出了家门。年轻的吕蒙正和他的母亲无处可去,“相当尴尬”
,不得不在利涉院山寺的窑洞寄宿。
吕蒙正的母亲姓刘,被丈夫的家人驱逐出去,住在洞穴里。这种经历与戏曲《寒窑记》中的刘月娥有些相似。有人认为刘月娥的原型是吕蒙正的母亲刘。
现在互联网上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叫做“吃瓜的人”,用来指出看热闹的草根。被父亲遗弃的吕蒙正甚至不如“吃瓜的人”。换句话说,有一天,他在伊水岸边开车,嘴唇焦舌头,“看到卖瓜的人,想得到”。卖瓜的人翻了翻他的眼睛:你有钱吗?
吕蒙正“没钱买”。看到吃瓜的人“偶尔在地上留下一个,公众会失望地吃”。我太穷了,买不起一个甜瓜(或西瓜),所以我不得不捡起别人扔在地上的一块烂瓜皮来解渴。后来,吕蒙成为了首相,“买了花园洛城的东南部,下到伊水,以‘甜瓜’的名义出现在亭子里,不要忘记贫穷和廉价”。
“瓜”就是烂瓜片的意思。吕蒙正盖着这个亭子,告诫自己和家人:富贵不忘贫贱。
贫穷的吕蒙后来可以进入政府,成为政府首脑——首相。从个人角度来看,这当然是由于他在寒冷窗口努力学习的努力;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这应该归功于当时社会的制度化上升渠道。这种制度化的社会上升渠道是科举制度。
太平兴国二年,34岁的吕蒙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获得殿试冠军。仅仅六年后,吕蒙就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当时他才四十岁。很多人对这个年轻的副国级很不服气。有一天,吕蒙正和同事们一起去朝廷工作。有人在幕后翻了翻他的白眼,说:“是小子还参政邪?吕蒙假装没听见,“假装不理而过之”。同事们为吕参政抱怨,说今天要查谁说怪话。
吕蒙正说:“如果你知道它的名字,你永远不会忘记它。不问为什么?”听了之后,大家都很佩服吕参政的气量,“服其量”。
几年后,端拱元年(988),宰相李芳罢相,吕蒙正成为政府首脑——宰相,“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
吕蒙正的牛掰之处在于,他不仅从一个贫穷的孩子奋斗成为宰相,还创造了一个家庭的百年荣耀。北宋时期,这个家庭诞生了四位宰相:吕蒙是太宗朝和真宗朝的宰相。吕夷简(吕蒙正的侄子)是仁宗朝的宰相。吕公比(吕夷简的儿子)是英宗朝的副枢密使和神宗朝的枢密使(相当于副宰相)。吕公比(吕公比的弟弟)也是神宗朝的枢密使或哲宗朝的宰相(我们将来会讲吕公的故事)。@ 吕好问(吕公的孙子)是高宗朝的尚书右丞,也是执政官。
@ 南宋人王明清在《挥杆记录》中大发感慨:本朝吕氏家族“相继执七朝政,真正的盛事也是如此。”元人修《宋史》•吕夷简传还说:“吕氏更执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则未有。”
厉害吧。
其实很多大人物都成了大人物,都有过翻白眼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