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时期,有一位叫顾少连的大臣,受礼部侍郎所的重视,一路升职,担任御史、尚书、中书舍人等重要职务。顾少连是一个方正、足智多谋的人。他一直最不喜欢狡猾和奉承的奸诈者。当他遇到他时,他总是给他上一课。
德宗在位期间,时局动荡,唐德宗李适多疑多思,对臣子极不信任,自然喜欢奉承迎臣子。
[img]385338' />
有一个官员叫裴延龄,他最擅长奉承和迎接。他哄唐德宗开心,经常起诉群臣黑状。与陆治的“忠言逆耳”不同,他的言论机巧,经常看德宗的眼色进言。而且裴延龄对经济治国一无所知,却善于弄虚作假,造势造势。凭借三寸造假之舌和雌黄之言,他毫不犹豫地向皇帝投入全国财力,诽谤大臣,取信李适。他的大胆操作是独一无二的,他的造假能力是前所未有的。
德宗一直相信裴延龄,裴延龄依靠这一点,横行朝野,一天比一天傲慢。
虽然文武百官不喜欢裴延龄的风格,但他们害怕自己的权力,不敢正面与他发生冲突。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敢于生气,不敢说话。
[img]385339' />
此时,时任翰林学士的顾少连决心把它整治好。
有一天,正好赶上唐德宗宴请文武百官。宴会期间,裴延龄通常是口若悬河,傲慢傲慢。大臣们害怕伤害自己,要么互相依恋,要么低头喝酒。没有人敢站出来和他对抗。
看这种情况,顾少连故意喝红润的脸,虚浮的脚步,假装喝醉了。他嘴里哼着奇怪的小调,东倒西歪地跳了起来。裴延龄的性格自然没有错过嘲笑顾少连的机会。
裴延龄说:“听说顾学士一直都是大量的,现在只吃了几杯,就醉成了这样的样子。看来名下其实很难见!”然后笑了。
[img]385340' />
奇怪的是,顾少连并没有生气,只见他走着歪斜的步子来到裴延龄面前,冷冷地从怀里掏出上朝使用的朝湖,突然,迅速地打到裴延龄的头上。
顾少连一边打一边骂:“古有段秀实用地向湖敲奸臣朱巴。也想跟着他教你这个奸臣!”顾少连脸色疯狂,看起来很疯狂。边打边大声笑,逼裴延龄左右躲,尴尬不堪。
说到裴延龄,风景一直是无限的。他曾经遭受过这样的羞辱。他非常生气。然而,表面上没有攻击。毕竟,与醉鬼争论无异于降低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不得不坚持自己的耐心。
[img]385341[/img]
德宗看到这一幕,笑了。命令顾少连回去,没有惩罚他。虽然裴延龄对德宗的处置不满意,但他别无选择,只能结束。
顾少连认为,在那之后,裴延龄的教训行为会收敛,不想,他仍然走自己的路,傲慢比以前好。事实上,并不是裴延龄聪明的欺骗,而是李适纵容了强烈的宠物信仰。皇帝李适的两个缺点是贪婪和怀疑,皇帝贪婪的钱必须有奴隶来收集他的钱,裴延龄当然成为了他的“摇钱树”,但裴延龄是伤害国家的“摇钱树”。
[img]385342[/img]
于是,顾少连心中又生了一计。
他画了一幅画,上朝时把它作为纪念品呈现给德宗。德宗打开纪念品,却看到画面中有一个趾高气扬的大雕,风格高调。雕刻周围是一群低着头和脖子的鸟,它们三三两两地依偎在一起。这幅画很奇怪。
德宗很困惑,不知道顾少连想要什么。他正准备问顾少连。谁知道呢,他一眼就看到了殿下的大臣们。除了裴延龄耀武扬威的站着,其他人都畏缩,低头埋头。不就像画画吗?
这时,德宗非常惊讶。他没想到裴延龄会慢慢地走向野外。如果他不遏制裴延龄,他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从那时起,德宗改变了过去,开始慢慢疏远裴延龄,并逐渐削弱他的权力,不再重用他。
而裴延龄没有德宗的庇护,自然不能产生灾难。
那以前没有大臣弹劾裴延龄吗?
自然有一些,但没有触及德宗的关键。此外,裴延龄有着深厚的基础,是德宗一直相信的权臣。简单的言论自然不会受到德宗的重视。
另一方面,顾少连的做法,虽然没有用一言一语,但一幅画足以一针见血,让德宗从诽谤中醒来,可叹可佩。
[img]385343[/img]
@ 王朝的繁荣不仅需要一个严格而聪明的君主,还需要一群像顾少连这样善于提出建议的有识之士。唐朝后期的衰落只是统治集团的腐败,安史之乱的发生也与之密切相关。我说,在危机时期,忠臣治国,承平时奸臣乱政。乱政的根源在于皇帝的私欲。奸臣是统治者的私欲。裴延龄充当了满足李适私欲的代言人。
这个人在奏折中给皇帝画了一幅画,皇帝立刻疏远了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