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一直是一场全面的竞争。真正决定成败的往往是战场之外。例如,通过各种手段分化和吸引敌人将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动。
太平军起义后,一路势不可挡,收集了许多清朝守城人员。清廷和随后崛起的湘军也非常重视太平军将军的诱降。应该说,太平天国自始至终都面临着士兵和将军的叛降问题,但一开始只是零星的。天京事件发生后,叛降事件层出不穷,像鼓一样引发浪潮。
在所有叛降的太平军将领中,一位安徽人扮演着扭转局面的关键角色。他一路踩着太平军的尸体,最后埋葬了曾经为他效力的天国!
他,就是程学启。
[img]384953' />
程学启(1829-1864年),字方忠,安徽桐城人,家中世代务农,从小丧母,由程卫东的母亲抚养长大。他从小就不爱读书也不爱劳动,但他痴迷于兵法,“谋勇兼优”。
1853年,程学启加入军营,以千夫长守庐州西门,城破被俘,随后加入太平军,隶属于英王陈玉成。他勇敢地战斗,取得了许多成就,并被授予“毕天宇”称号。后来,他被派去帮助叶云驻扎在重要的军事城镇安庆。叶云来非常依赖他,甚至把他的妻子和妹妹高分配给了他。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逐渐由盛转衰,军事危机重重,武昌、九江陆续失陷。湘军水陆并进,顺江而下,试图一举攻下安庆,然后直攻天京。安庆是天京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img]384954[/img]
洪仁干将安庆视为“天京之锁,保证其安全”,认为只要“安庆一日无恙,天京一日无险”;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说:“这次安庆的得失...关系到我家的运气...关系到世界的安全”。
1861年,曾国藩、曾国权、曾国宝率领湘军围攻安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拉开帷幕。程学启负责守卫安庆北门,多次击退湘军进攻。
当双方陷入僵局时,一个名叫孙云锦的人向曾兄弟献上了一个计划。他是程学启的家乡,都是桐城人。他知道程学启对养母非常孝顺,所以他把程伟东的母子抓到湘军营,强迫他的养母变成乞丐,进入营地劝说程学启,否则他会杀死她自己的儿子。
当时安庆局势危急,程学启一直在担心自己的未来。此外,他自力更生,对现状并不满意。他只是“担心小偷会杀死他的家人”。即使他的养母来劝说他,他仍然犹豫不决。出乎意料的是,叶云知道了这件事。程学启不得不带领300多名亲兵到曾国宝军营投降。后来,他跟随曾国权,被任命为营官,充当进攻安庆的先锋。随后,叶芸来杀了程学启的家人。得知消息后,“学启益愤,图灭贼报国之仇”,从此与太平天国一刀两断,成为死敌。
[img]384955[/img]
湘军水师切断水路,防守安庆所需的粮食和火药,全靠北门陆路。叛降者要想得到新将领的认可,就必须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原本负责北门守卫的程学启,主动献出“穴地攻城”之计,亲率部卒攻占北门外护城最坚的三垒,切断了陆路粮道。1861年9月5日,湘军以地雷轰塌城墙,程学启一马攻入安庆,守城近2万太平军全部战死。
安庆的失败对太平天国的打击是致命的,程学启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国藩称其为“最伟大的土耳其工作”;曾国荃“特别有才华,破安庆多资其力”。通过这场战争,程学启彻底消除了曾兄弟的疑虑,并被重用。他在几乎每一场攻城战中都能看到自己的拼命身影,很快就被提拔为将军。
同年冬天,李鸿章率淮军大规模进攻江苏,向曾国藩求助,随后将程学启部划入李氏手下。临行前,曾国藩亲自到码头为他送行,说了以下话:
“江南人称张国梁不去口,汝好为之,也是一国梁。”
[img]384956' />
到达上海后,程学启部驻扎在虹桥。虽然只有1000多人,但它已成为淮河军队的强大力量,不断击退太平军的进攻,并与英法联军合作占领南桥镇。不久,他和李鸿章一起解开了松江周围,成为了副将军,赋予了勃勇巴图鲁;与常胜军会一起攻击青浦等地,连破太平军几十座营垒,被保奏为记名总兵;冒死破太平军阵,解开四江口之围,加提督衔,授予江西南赣镇总兵。
1863年1月,常熟太平军守将罗国忠投降清朝。与此同时,程学启率领部门攻击苏州,“扼杀苏州的话”。3月,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因太平军太仓守将蔡元隆的欺诈行为而受伤。幸运的是,程学启死于掩护。随后,经过一系列的战斗,程学启包围了苏州。
[img]384957[/img]
苏州守将高永宽在外援断绝、突破无望的情况下,杀死慕王谭绍光,打开城门迎降。程学启假装答应高永宽等“乞总兵副将军官职,署其众为二十营,划半城为屯”的要求,却暗中“密请李鸿章处罚”。三天后,所有投降的太平军将领都被处决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苏州杀降”事件。(资料扩展:李鸿章)事后,程学启因功授一品封典骑尉世职,赏黄马褂。
苏州陷落后,太平天国的灭亡真的只是时间问题。程继续率领部门攻击浙江嘉兴。他从未想过要被顽强抵抗。他无法长期攻击,伤亡惨重。1864年2月11日,程被外国枪击中左脑,一个月后去世。
“复江、浙名城十数,克苏州是东南第一战功,”李鸿章称赞他说
在清朝投降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结局令人吹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