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8月9日晚,清朝皇帝太极在清宁宫南炕上突然去世,毫无征兆。根据死亡时的症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皇太极应该死于中风,这与朝鲜医生对皇太极的诊断是一致的。皇太极原本是个精英,但中年突然发胖,肥胖无法自拔,以至于战马只能带他走几十英里,再也走不动了。众所周知,肥胖是中风的重要诱因,@ 在偶然的情况下,皇太极的突然死亡也是必然的。
然而,皇太极走得太突然,背后的事情没有安排,这使得谁继位成为一个难题。根据皇太极阿玛努尔哈赤与硕贝勒达成国家政治协议的制度,不仅汗的儿子、汗的兄弟甚至侄子都有继位权。具体的继位候选人是由硕贝勒推荐的。这种贵族共和制显然是部落联盟时代的遗产。
[img]381775[/img]
出汗后,皇太极自然不愿意受到贝勒的约束。事实上,随着后金封建化的进程,这种贵族共和制度越来越不合适。后来,皇太极寻找机会削弱三大贝勒:阿敏的蓝旗被分配给济尔哈朗,鲁古尔泰的蓝旗被自己收集,大贝勒的名字也被切断。到目前为止,皇太极已经实现了独家权力,乾隆大纲被切断,并于1636年成为皇帝,并将国家名称改为清朝。
既然已经进入封建帝制,那就是家庭世界,皇帝的继位候选人不应该再由选举产生,而应该由皇帝的儿子继位。虽然皇太极在世时没有明确规定,但事实上,他正在按照家庭世界的计划一步一步地推进。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他最喜欢的陈妃海兰珠生下皇八子后,欣喜若狂的皇太极大赦了世界,这显然是为了让这个孩子成为皇储。不幸的是,孩子的生命很薄,不到一岁就死了。无论如何,由儿子继位而不是贵族选举,这无疑是皇太极的想法,也是他最终要做的。
然而,尽管皇太极正在推动家庭世界,但毕竟没有对皇储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也没有对皇储作出遗言,@ 努尔哈赤的规则仍然有效,皇位继承人仍然是贵族选举,不仅皇太极的儿子,皇太极的弟弟也有资格继位,这给了多尔根一个机会。
[img]381776' />
多尔根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在皇太极统治时代,他取得了许多成就,因此被称为瑞王。多尔根也是正白旗的旗主。他的兄弟豫亲王多多是镶嵌白旗的旗主。此外,他的兄弟英国王阿济格也成为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他对权力的渴望使多尔根继承了三位国王中最受欢迎的王位,成为他们最迫切的政治需求。
为了自己的利益,直隶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当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这时,皇太极有八个儿子活着。皇长子豪格已经34岁了,而第二大皇四子叶布舒只有16岁。所谓国有长君,国家福气,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此外,豪格与皇太极常年南征北战,被封为肃亲王,也有一定的威望,@ 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等人密谋拥立豪格为帝。上面提到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自然也站在豪格这边,因为它得益于皇太极。
[img]381777[/img]
8月14日,清朝贵族聚集在崇政殿,推荐皇位继位候选人。为了保胜算,两黄旗已经派兵包围了宫殿。虽然白旗三王没有带兵,但毕竟他们在战场上驰骋多年,看到了更多的紧张场面,所以他们无所畏惧。双方就豪格还是多尔根继位争得面红耳赤,会议也陷入僵局。其实大家都知道,如果再这样战斗,整个清朝都会有分裂甚至内战的可能。就在这时,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计划: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他和多尔根辅政。(另有流行说法,这是多尔根提议,考虑到福临说郑亲王有支持之功,本文不采用这种说法)
这一提议的妙处在于,它满足了两面黄旗建立皇太极之子的愿望;在福临不到六岁的时候,多尔根辅政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愿望;郑亲王共同辅政是对多尔根的制衡,也可以消除两面黄旗的顾虑。可以看出,只要幼儿继位,双方的平衡就可以实现。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是选幼子,那皇太极还有六岁的高塞、十岁的韬塞等幼子,但为什么偏偏是不到六岁的福临呢?
[img]381778' />
这里涉及到血统和出身的问题。皇太极对清朝的巨大贡献之一是征服漠南蒙古,安抚漠南蒙古和满蒙一家是皇太极后来的国策,以至于他的五大福晋都是蒙古人。福临的母亲是五大福晋之一的庄妃。福临也是皇太极还活着的儿子中唯一有蒙古血脉的人。如果新皇帝有蒙古血脉,那无疑是以往国策的延续,也是漠南蒙古最好的笼络。此外,福临作为福晋五大唯一的儿子,按照汉人的眼光,算是直子,他继位其实也符合汉臣的伦理观。(野史认为多尔根和庄妃有私情,所以选择了福临,这篇文章是基于正史写作的,所以不用这么说)
@ 福临继位,既能让各方政治势力接受,又能笼络各民族,福临的胜利,其实是必然的。
为什么皇太极死后由6岁的顺治而不是长子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