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义》和电影电视剧中,北宋著名将军杨继业(即杨令公)的罪魁祸首长期以来被认定为“军神”潘美(即潘仁美),但实际上与历史事实有着千里之外的谬误。事实上,历史上真正伤害杨继业的人是当时的监狱军王淑。换句话说,潘美是王淑陷害杨继业的“背锅人”。那么,王淑是什么人呢?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img]381103' />
王朴是周世宗柴荣的心腹谋士,取得了许多成就
王淑是后周著名大臣王朴之子。王朴首先提出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攻击策略,因为他向周世宗柴荣献上了“平边策略”,并有利于规划开封、修改历法、研究雅乐。他受到柴荣的高度重视,是官员的秘密使者。王朴对柴荣的作用就像诸葛亮对刘备一样重要。然而,这个人性格坚强,锋芒四射。他经常在公开场合与同事激烈争论,坚持自己的观点,从不给对方留面子。虽然他很有才华,但他不受时代的尊重。
朴实敏锐,但伤害太刚。每个人都有广泛的座位,他们谈论自己的颜色,不敢触及他们的前锋。因此,虽然人们服从他们的机会,但他们没有恭懿的名声。见《旧五代史·卷128·(周书)传八》。
王淑在性格上很小,他的父亲王朴也很任性,固执己见。正史对他的评价是“任性”(见《宋史卷274·列传第33》)。王淑是英雄之子,后周担任东方崇拜官,北宋历官蔚州刺史、云、应州兵马都监,被安置在北方边境防御北汉和辽国。宋太宗雍熙北伐期间(986年),王淑与杨业本无宿怨。
[img]381104[/img]
雍熙北伐示意图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命曹彬、米信、潘美兵三路伐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当时云州观察使的杨业(即杨继业)是西路军的副指挥官,和潘美一起出雁门关作战。起初,伐辽大军连战连胜,收复了许多失地。然而,随着米信在新城战役中的失败和曹斌在岐沟关的惨败,形势急剧下滑,改为辽军乘胜南下。听到这个消息后,宋太宗急命撤军,命潘美、杨业护送归顺的人内迁。
面对咄咄逼人的敌人,杨业建议避免与辽军作战。他只需要分兵应州引诱辽军主力军,然后用成千上万的弩手守卫石筋谷口,以骑兵支援中路,就可以完成撤军任务。教练潘美同意杨业的建议,但监狱军王淑站出来反对。出于文官对武将天生的蔑视,王淑嘲笑杨业的恐惧和懦弱,说如果他有勇气,他只需要出雁门关与敌人作战。
王淑对杨继业冷嘲热讽,逼他出兵迎敌
杨叶认为王舒的建议太危险了,注定要埋葬士兵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王看到杨叶仍然拒绝迎接敌人,他进一步“刺伤”他,甚至用质疑的语气对他说:“将军一直被称为“不可战胜的”,现在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决,有别的想法吗?”杨叶素以坚强的气质说,现在被王舒嘲笑,心很生气,所以他邀请潘梅参加战斗,并得到了允许。
杨业出发前同意潘美和王淑带领军队出战,而对方则应安置伏兵在陈家谷口接他,以防他因寡不敌众而被摧毁。潘美和王淑同意了。事实上,军队确实在陈家谷口安置了伏兵,并一直在等待杨业的到来,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杨业仍然看不见。这时,王淑以敌人溃败逃跑为由,鼓励潘美离开谷口前行。潘美犹豫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听从了王淑的建议。
[img]381105' />
杨业战败陈家谷,最终死于绝食
令杨业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带领残军到达陈家谷时,却发现这里空无一人,根本没有一兵一卒来支援他。杨业悲愤异常,自知再无生还的可能,于是带领残兵与敌人作战,最终力屈被俘。辽军俘虏杨业后,各方面都拒绝劝他,不久杨业绝食而死。由此可见,真正杀死杨老令公的人是监军王淑,而不是主教练潘美。后者最多是一个混乱的“从犯”。
业力战,从午到晚,果至谷口。看到没有人,那就是大痛,然后带着账下的士力战,被几十次创造,士卒耗尽,还有几十百人。马受了重伤,进不去了,所以被契丹抓住了,他的儿子延玉也没有。原因太息地说:“当我遇到我的时候,我希望小偷能报告,但我被奸臣逼着,导致王师失败。我怎么能看到活着?”不吃东西,三天就死了。见《宋史卷272·列传第31》。
[img]381106' />
在演绎中,潘美成了谋杀杨继业的“背锅侠”
杨业英勇牺牲后,宋太宗极度悲愤,下令追回他为太尉和大同军的节度使者,而“谋杀”杨业的人则受到不同的处罚。其中,主教练潘梅被降职三级,监狱军王淑和护士刘文裕被罢免。后来,王淑获得大赦,担任均州团练副使。春华被召回首都五年。他很快就死在家里,结束了他荒谬可鄙的生活。
这个人是宋朝开国的著名将军,但被《演义》小说描述为杀死杨令公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