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征服了唐朝首都长安,唐熙宗匆匆逃走,此时起义军发展到了巅峰。
据史书记载,此时跟随黄巢进入长安的60万军队数量已达100万,算上随军眷属。当时这么大的军队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要知道,大唐北方十几个藩镇总兵力只有30万左右,60万军队几乎是唐朝可以直接控制的军队总数。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起义军的战斗力有多强,他们的失败是运气不好还是不可避免?如果黄巢起义没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最终会成功吗?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img]380716[/img]
黄巢最初的起义是跟随王仙芝,后来王仙芝死了。王的将军仍然让王的残疾人投靠黄巢。因此,黄巢成为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头号主力军。
黄巢起义军从北方打到广州,从广州杀回中原,驰骋在中国各地。他们的数量逐渐从数万人增加到数十万人。大多数沿途无法生存的农民已经进入起义军。
在这支队伍中,有一批能打好仗的将军,他们指挥的军队还是能打好的。
首先是尚让。作为黄巢军的第二号人物,尚让直接指挥了农民起义军中最精锐的骑兵部队,人数约为5000人。这支军队曾负责攻打唐代重镇汴梁(今开封)。在进攻长安的一系列战斗中,尚让率先进攻。
除了尚让,还有朱文。朱文出生在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投入起义军后,他勇敢、足智多谋。因此,他赢得了黄巢的信任。短短两三年,他就成为了一名军事将军,指挥黄巢的精锐部队到处作战。黄巢进入长安后,派朱文出关。
除了尚让和朱文,黄巢还有一支直属部队,人数超过1万人。这些人是最初跟随黄巢起义的总部。其中许多是张勋起义时留下的徐州中风。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可观。这些人一直跟着黄巢到@ 直到王满渡战败。
[img]380717' />
以上群体是黄巢起义军的核心力量和最精锐的部队。可以说,黄巢的60万军队是由数万人支持的。在古代军队中,大量的农民往往是由没有纪律和意识的农民组成的,组织不高,大军往往只是扩大势头,真正能战斗的是这些核心部队。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会发现黄巢60万军队的战斗力有很大的水分,只有几万军队能够真正战斗,摆脱胁迫和老弱病残。
虽然当时唐朝失去了首都,但北方的强藩并没有尽力。比如河北西北最强的节度,为了保持实力,没有尽力攻击黄巢。
众所周知,雁门节最终使李克用3万骑兵打破黄巢,这证实了我们的推断,黄巢军队的战斗力与数量严重不成正比,水分过多。
现在大家都说李克用的沙陀骑兵有多厉害。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不是李克用,也被河北诸藩镇的精英南下所取代。黄巢起义军的命运也灭亡了,死得比这还惨。
原因很简单,军事实力差距太大。唐朝北部边镇的军队都是职业军人,勇敢善战,装备精良。然而,黄巢起义军大多来自农民,他们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不在同一水平。
在此之前,黄巢在南方如鱼得水,屡战屡胜,那只是南方藩镇军备较弱,兵力较少,黄巢才能纵横江南。
黄巢一生都无法进入河北和西北,这说明了这个问题——唐朝的精锐部队都在北方的强藩,一旦这些人出手,黄巢无疑会失败。
只是那些高权重的老节度使都心怀鬼怪,持观望态度,保持实力。
然而,李克出生在微末,迫切需要军事成就来建立自己的名声,所以他如此积极地攻击起义军。没想到黄巢军队外强中干,让他捡了个大便宜。
[img]380718[/img]
唐末黄巢起义军是什么?为什么60万人会被3万人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