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但他的悲剧是,他本可以不死,历史和责任迫使他选择死路。
他很勤奋,也想恢复大明的辉煌,至少不要让大明摇摇欲坠的烛光熄灭在他手里,他尽力了,但还是失败了。
翰林学士李明瑞在李自成兵锋直接抵达北京时说:“如果圣人想拯救生命和力量,他们只能迁都南京。”
崇祯很惊讶,他也这么认为。他告诉李明瑞不要透露这个想法。
崇祯回来后,苦思冥想,觉得如果要南下,一定要征兵。大明的兵力不够,大部分都是用来镇压起义军的,京城只剩下一小部分队伍。
[img]379625' />
但征兵需要钱,崇祯需要户部拨款,李明瑞说户部早就没钱了,让崇祯用自己的小金库,而崇祯又小气...
崇祯皇帝一看到没有退路,就让大臣们提出建议。一些大臣早就想搬到首都,说他们会把王子留在北京。崇祯皇帝和朝廷团队前往南京,建立了第二道防御屏障。向南宋学习也是件大事。
北方大臣思念家乡,不同意迁都。结果朝廷变成了口水战。直到最后崇祯才走成,崇祯没走成的原因是大臣们的自私。
朝廷换天子,大臣罪不至死,最多排排坐,大家的利益还是有保障的,该死的只有皇帝。
[img]379626[/img]
崇祯皇帝在这一刻意识到“高处不胜寒”。这个时候,他真的是一个孤家寡人。他为国家和全世界的人民着想,但谁为他着想呢?
崇祯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只要李自成放过我的人民,我的尸体就让他处理”,崇祯皇帝死得像个男人,慷慨大方。
然而,李自成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鞭尸或毁尸,而是用“天子之礼”埋葬了他。
据说当时没有明朝官员靠近崇祯的尸体,也没有人建议埋葬他。太监把崇祯皇帝的尸体和周皇后的尸体放在草棚下,这意味着划清界限。
[img]379627' />
许多明朝官员冷冷地看着,拂袖而去,李自成大为愤怒。
只有李国祯伏在崇祯皇帝的尸体前痛哭不已,李自成双手扶他起来,对他十分尊敬,并按照他的建议将崇祯皇帝以天子之仪安葬。
李自成答应那些痛哭的忠臣,“葬以帝礼,祭以王礼”。
李自成还亲自去祭坛吊崇祯皇帝,在梓宫四拜,泪流满面。
有人说李自成的做法是收买人心,说明他是衣冠之人,不是流寇。
[img]379628' />
事实上,李自成这样做是合理的。当这些官员看到崇祯皇帝失去权力时,他们表现出蔑视。李自成怎么敢用这种人?如果李自成失去权力,他们的脸只会更丑。他应该树立榜样,告诉他们什么是“忠诚的绅士”,这也为他将来的登基铺平了道路。
李自成的失败不是处理崇祯皇帝遗体造成的。这是两件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人认为这很简单,因为崇祯皇帝临终前说的话。
他说,让李自成放过人民,所有的罪行都加在他身上,让李自成自己处理。然而,李自成的成就应该恰恰相反,埋葬崇祯皇帝,杀人,失去人民的心,导致失败。
但李自成的失败不是由过度杀戮造成的,而是“时运”。
[img]379629' />
李自成的大顺军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后金。在大顺军快速发展势力的最后几年里,真正决定历史方向的决定性战争已经在松锦战争中开始。
李自成像一个敲锣打鼓的草堂小组,成为会议舞台上的皇帝,迟早要下来让真正有精英老师的皇帝做龙椅。
更可怕的是,李自成追赃的做法,让汉臣与满臣勾结,是压垮他龙椅的最后一根稻草。
崇祯皇帝死后李自成是怎么对待他的尸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