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权建立后,赵匡胤总结出最大的教训是,一支无法控制的军队比一支无法控制的军队更糟糕。赵匡胤上台后,开始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当然,他的许多做法不是他自己的发明。后周,君主开始有意识地这样做。从某种角度来看,赵匡胤是柴荣政策的继承者。
《大驾卤书》(局部),共绘官兵5481人,车辆61乘,牲畜近3000只,乐器1701件等。
具体怎么办?当然要削弱藩镇。这更容易。五代后期,藩镇的力量已经很弱,没有抵抗力。
更重要的是,对付禁军。大家都知道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有些读者会误以为这是为了消除节度使者的兵权。事实上,恰恰相反,赵匡胤把禁军高级将领赶出了节度使者,包括他的一群兄弟。赵匡胤这样做是为了把权重高的人赶出禁军,把禁军将领换成一群品级低的新人,方便他控制。但这还不够,这只是一种权力,虽然可以取效一段时间,但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改变军事制度。
因此,赵匡胤永久改变了禁军制度。后周,禁军核心被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赵匡胤进一步将侍卫司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这样,禁军就分为三部分,二司就变成了“三衙”。赵匡胤对此并不放心,他进一步降低了三衙领导的水平。殿前点检,侍卫司指挥,使得如此高层次的官职空无一人,三衙最高领导最多从二品,甚至是四品官、五品官。所谓“地位低则易使”,地位低总是听话。
这能让赵匡胤放心吗?还是不踏实,要分权。三衙里有很多高级将领。赵匡胤故意减少他们之间的权力差距,让他们互相约束。总之,要防止领导一元化,防止三衙长官翘尾巴。
[img]379554' />
北宋禁军印信
但光这样就够了吗?毕竟三衙里是一群有共同语言的子武将,遇到特殊情况可能会勾结?赵匡胤还要求枢密院帮助三衙领导禁军。枢密院领导叫枢密使,基本由文官担任。在枢密院和三衙之间,禁军的领导权被分割。三衙有管理权,枢密院有调度权。根据后来李纲的说法,“兵符出于密院,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不得专其制”。后周,这一制度出现了迹象,赵匡胤将其进一步固化,持续了整个宋朝。
宋代文人为什么比武将地位高?原来是宋太祖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