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出身书香世家,待人接物,温文尔雅,言行谨慎。平日无事可做的时候,他总是沉浸在《左传》等经书中,读书《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是一位丰产作家。当代学者崇尚奢华富丽的文风,认为杜预的文章质朴率直,不够霸气。只有秘书监智余非常欣赏他,认为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后,其他传记都停了下来,《释例》写完之后,他也会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img]378984' />
公元264年7月,司马昭下令改制礼仪、法律、官方制度,编制《晋法》。杜预和张飞负责法律的注释。直到中华民国,法学家程树德仍然赞扬他。这项法律对汉魏老法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束了法律漏洞,操作方便。由于无数的好处,《晋法》也被称为“张杜律”。
265年,司马炎即位,大封宗室。杜预也被称为徐都尉。
杜预努力了,治理内政也有一手。他当了七年度支尚书(财政部长),被称为“杜武库”。
他一上任,就在北京师范大学东部建了1000亩土地。他要求皇帝和官员树立榜样,定期下田,效率上升和效率下降。农业发展迅速。政府提高粮食价格,建立仓库,丰年买粮,荒年卖粮。市场价格稳定,人民和国家双赢。
农业靠天空吃饭。公元278年秋,暴雨遍布世界各地,洪水过后发生蝗灾,农田颗粒无收。朝中重臣干瞪眼,杜预调查灾情,得出解决办法“坏陂宣泻”,修复有利地形的池塘水库。至于不利地形,他们决定开口填平。除了国家救济,灾民安置还提倡自给自足。
杜预为国为民,一定要详细考虑,仔细比较,最后开始。当人们嘲笑他太琐碎时,“大禹治水也是如此。”可见杜预对自己的期望很高。
杜预发现,当时使用的历法与日历不符。经过仔细计算和纠正误差,修订了《二元千度历》。
杜预也是一位发明家,他主持工作时,发明了人排新器,连机水堆,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周代,有一个装置(一个倾斜的容易翻转的盛水物体,国王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作为警告。)水会倒下,水会被淹没,只有很多时候才能纠正。这件事已经失传多年了,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根据书中的记载,杜预只是设计了这样一件工艺品,晋武帝非常高兴。
浮桥,也是他的第一个。杜预的祖父死于水难,洛阳边的孟津渡水深流急,容易发生事故。经考证,杜预提议在富平津修建河桥,他排除了朝中的各种声音,亲自修建了河阳浮桥。建成之日,晋武帝举杯称赞杜预,但杜预并不贪功,把所有的功劳都记在皇帝头上。这座桥自建成以来,虽然已经重建,但一直用到宋朝1117年,持续了800多年。这真是一个钢铁工程。与现在的一些豆腐工事相比,令人感慨。
西晋灭吴将军杜预,不仅文武双全,还是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