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文帝创办科举考试制度以来,历代科举考试都是统治者揽延人才的一种手段。
相对而言,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公平和公平的。它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无贫困、无学者”的就业制度,使更多的基层知识分子能够参与政治活动。科举制度并不完善,一些荒谬的事情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在漫长的科举历史中。唐玄宗天宝年间的“零录取”事件仍然是人们饭后的笑话。
唐玄宗暮年,沉迷于盛世的浮华与温柔之乡,以为世界无忧无虑,深居简出专以自娱自乐,把“外朝”交给李林甫,把“内朝”交给高力士。
[img]378605' />
李林甫是唐宗室,严格来说,他是假包换的“皇叔”。李隆基给他下放权力应该与此有关。历史上,李林甫的名气不仅是为人恶毒狠辣的“口蜜腹剑”,还经常开玩笑,是个别字先生。有一次,他的表弟在家里生了一个男孩。李林甫写了一本书来祝贺他,并写道:“我闻到了制造獐子的庆祝。”(在古代,生孩子是为了制造璋,生女儿是为了制造瓦)。璋是玉,獐是动物,獐头鼠目不是好话。李林甫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消息传出,世人嘲讽他不学无术,给他起了个外号“弄炅宰相”。
从此,“弄樟”这个词成了写别字的典故。直到几百年后,苏轼才忘记在贺友的生子诗中调侃:
甚至想去做汤饼客,惜愁错写章(宋人有小儿满月吃汤饼的习俗)。
李林甫任相19年,控制政治,打击政治异现,特别是对可能威胁自己权力的士兵。因此,他毫不犹豫地上演了一个关于古今的笑话。
天宝六年(747),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传诏取士。杜甫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人才赴京师参加“制举”考试。李林甫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非常紧张:虽然他是首相,但心胸狭窄,吴大郎开店比自己高,朝鲜能力水平和同事他总是试图打击迫害,宣宗信任张九龄、严格、何知章、李勇、李适之、房湾等大量官员被他排除在法庭之外。他特别讨厌文学天赋和获得奖励的士人。他担心这些人会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联系玄宗,揭露他专权霸道的本来面目。因此,以“举人多卑贱愚蠢,恐怕有俚语污浊圣听”为由,建议玄宗收回成命。玄宗听了会信会疑,于是改变了目的,要求地方州县先做好考试举子的摸排拣拔工作,报名那些优秀的人(“精加尝试,燃烧超越者,具名送省”),然后交给尚书省“试诗、赋、论”。
在尚书省担任考官的自然是宰相李林甫,结果千里迢迢,满怀希望来参加“制举”考试的士子,全部名落孙山。没有人被录取,在中国科举史上开创了一个大笑话。更奇怪的是,李林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冒着世界的风骚,厚颜无耻地向玄宗表示:世界上所有的圣人都在为国家服务,没有遗漏。圣朝没有隐藏的人,人尽其用,物尽其用。姚舜汤禹上古代的明君就是这样!
聪明迷茫的唐玄宗,竟然轻信了李林甫的谎言,默认了这样的考试成绩。
除了诗人杜甫,还有著名诗人高适和元结被愚弄参加这次考试。遇到李林甫这样的考官,即使只是高八斗,也只是徒劳。
在人类考试的历史上,李林甫保持的零录取率纪录仍然没有被打破。李林甫也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科举[零录取]后,李林甫是怎么告诉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