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列贾似道于《奸臣传》,其内容许多来自野史小说,而且出于反对者的口中,遇事不问是非,都加贬抑。比如鄂州之战,云似道私约称臣输币,虚谎报捷,最是坏事。然而,考《元史·世祖纪》,只有云约和,却不称臣输币之语。此外,《元史》还记载,鄂州战争后期,忽必烈曾在大家面前称赞南宋守将贾似道:“彼守城者只有一士贾制,十万人赢不了,杀不了几个月,汝辈的罪也是,士人的罪是什么!由此可见贾似道的才干。
如果有人对秦桧早期的表现给予一些肯定,那么对于南宋后期任理、度、恭三朝丞相的贾似道,只能完全否定。诚然,贾似道入朝后独占政府,排斥异己、结党营私、奢侈腐败等一系列罪行,对加速南宋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言其权相或奸臣并不过分。然而,如果我们能全面、实事求是地评价他,贾似道仍然是一个有功过大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更不用说他早期在守卫两淮和京湖地区时在防御、建城、营田和兴修学校的能力和贡献了。从后期被指控为南宋灭亡的两个“犯罪”——他在鄂州战役中的表现和实施公田法的角度来看,这个人也值得肯定。
先说贾似道在鄂州之战中的表现。宋蒙鄂州之战发生在南宋理宗开庆二年(1259年)秋冬,是一场关系到南宋生死存亡的重要战役。指挥入侵蒙古军的最高指挥官是蒙可汗的弟弟、总领漠南汉地军国民的忽必烈。南宋枢密使、北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贾似道直接领导鄂州保卫战。蒙军包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后,宋蒙两军展开了三个月的激烈战斗,双方“死枕”。
[img]378384[/img]
但由于种种原因,蒙军被迫在闰十一月初撤围北返,南宋取得鄂州保卫战胜利。然而,后人不仅不承认贾似道在鄂州之战中的成就,而且认为正是他在这场战争中与蒙古签署了“城下联盟”。后来,他隐瞒了真相,导致了蒙古的南方入侵和南宋的灭亡。事实上,贾似道在鄂州保卫战中的表现赢得了当时人们的赞赏。比如诗人刘克庄云:蒙古军大举南侵时,“朝野失邑,令人担忧”,贾似道“投手而起,双道疾驰,身先士兵,蒙犯矢石”。“服黄斧之贵,俯同士卒甘苦卧起几个月。能全累卵之孤城,扫如山之铁骑,不世之功。(《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32《与贾丞相》
著名学者王柏赋诗云:“义概包宇宙,智略吞群英。五行相互制,自昔谁去兵?赤司特征代马饮江水。""肃肃荆楚净,汤汤江汉清。万里东西,齐民竞春耕。回到辅皇极,一人舒群情。“甚至忽必烈也不得不承认贾似道的军事才能,发出“我安得如道者用”(《元史》卷126《廉希宪传》)的叹息。虽然贾似道在鄂州和蒙古确实有过讨论和活动,但双方并没有签署实质性的和约,更不用说“割江”了、承诺“称臣”。
至于他后来扣留郝经,试图掩盖求和的真相,为蒙古大规模南侵找借口,当然是个错误。然而,应该实事求是地说,蒙古已经发动了对南宋的侵略,并想故意摧毁它。有没有借口并不重要。对此,明人张以宁也表示:“如果你犯了罪,你就想加上罪行。(《翠屏集》卷2《舟中见物记亡儿轩诗》后语。)因此,将议和这一权宜之计被描述为贾似道对蒙古的投降,然后认为这就是后来导致蒙古南侵和南宋灭亡的原因。
再来说说公田法。南宋末年,官僚和地主阶级对贾似道实施公田法的攻击最为激烈。比如官员高斯得说:公田法是“白夺民田,流毒几个县,起诉或最后通牒弃物,不卖一笔钱。于是大家破碎了,小民无依,米价大翔,饿死相望。根据这些人留下的记录,后人也完全否认了公田法,然后将其视为贾似道的另一大罪行。
然而,只要从公田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效果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不是贾的罪行,而是他的政治成就。南宋末年,战争频繁,对军粮的需求量很大。然而,由于构币贬值,价格飙升,国家无法筹集粮食工资,导致军粮短缺。为此,贾提出实施公田法,试图解决军粮问题,减少构币发行,平易物价,挽救统治危机。
在土地合并非常激烈和国家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当时公田法的实施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历史渊源。原意不能说不好。贾也带头将浙西良田1万亩作为公田。公田法实施后,在解决军粮短缺、减少构币发行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官员的腐败,特别是这一措施极大地损害了江南官僚和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疯狂反对和破坏,使公田法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缺点,普通人也遭受了严重的伤害。但应该公平地说,公田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弊端是有意夸大的,即使有,也不是贾似道一人的原因。
[img]378385[/img]
今天的否定公田法不仅受到传统史学的影响,还与认为所有负面人物实施的政策措施都不利于人民,不值得肯定的思想模式有关,这也影响了对贾的正确评价。
否则,人们的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不可能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也不可能一辈子做坏事而不做大大小小的好事。“四库”馆长说:“然而,一代人的大臣,多贤奸并进,没有忠诚的理由,也没有忠诚的理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有更多的得失,相互陈述,无言是事,无言是非事。”(《四库总目摘要》卷五五《任命明臣奏议》)
在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受个人好恶和感情的控制,不分析,不利用古人影射当前政治,不肆意赞扬和批评以满足某些政治需要。这样一个口号曾经流行过:“晚节不忠,不足为训。“如果要求人们在晚上保持节日是合理的,而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认为只要他们是负面人物,他们的优势和成就显然是不合适的。有些人会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对一些负面人物的言行或事迹给予一定的记录和肯定,并将其斥为“向历史罪人翻案”。恐怕这种说法违背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唯物史观。
南宋大臣忽必烈最看重,贾似道真的是奸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