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丰富多彩地描述了一位海盗杰克船长,他在海上抢劫了富人和穷人,并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海盗热潮。事实上,在明朝的中国,有一个海盗类似于杰克船长。他叫郑志龙。
出生于1604年4月16日的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人郑芝龙。自明初以来,福建沿海地区就出现了海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朱元璋严格的海禁政策。朱元璋成立明朝后,为打击日益加剧的日本海盗和走私,建立了严格禁止的政策:不仅禁止海外贸易,还禁止渔民在海上捕鱼。许多以福建沿海捕鱼为生的渔民被迫冒险,要么成为千里之外的走私犯,要么成为纵横海上的海盗。受此影响,郑芝龙很早就加入了海盗队。
然而,与普通海盗不同,郑芝龙属于“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当朝廷允许海外贸易时,他们把刀枪藏在甲板下,成为商人,和蔼可亲地赚钱;当朝廷禁止海外贸易时,他们把刀枪从甲板下拿出来,做没有资本的生意。
[img]378315' />
值得称道的是,郑芝龙不允许他的手下掠夺普通人,拯救穷人。”不允许绑架妇女、屠杀人民、纵火焚烧、挤压艾米。。。有穷人,用钱和米饭。”就连严继祖在工程上写给皇帝的奏折中也“称赞”了郑芝龙:“海盗郑芝龙在春天长大,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学徒,劫富施贫,人们不怕官员和盗窃。”
例如,1626年,福建南部发生严重干旱,饥饿的人甚至吃掉了所有的草根树皮。郑志龙看到这一点,从泉州和其他地方招募了数万饥饿的人到台湾开垦荒地,“人们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此举将从死亡线上拯救大量饥饿的人,并为郑志龙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从那时起,泉州、厦门等地已成为郑志龙的基本磁盘,几十年没有动摇。
郑志龙多次击败官兵和竞争对手,成为当时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武装集团。郑志龙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拥有1000艘船,海盗帮助成千上万的人。面对如此强大的海盗团队,官兵们不敢激怒他们。
当郑志龙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他开始向从福建沿海航行的商船征收“保护费”。商船向郑志龙支付银后,他获得了一面印有“郑”标志的旗帜。由于郑志龙在福建沿海地区的“权力范围”非常广泛,挂着“郑”标志的商船往往畅通无阻。普通的小海盗,看到商船上挂着“郑”标志的旗帜,也不敢上前打扰,远远避免。
17世纪初,来自西班牙的荷兰开始崛起,在世界各地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地。很快,荷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1624年,荷兰人来到中国,傲慢地要求垄断中国对外贸易。明朝拒绝了这一要求,荷兰人骚扰和掠夺福建沿海地区,试图威胁明朝。
当时的明朝,骨子里还是挺硬的。他们弯下腰招抚郑芝龙,然后在郑芝龙的帮助下,在料罗湾大战中击败了不可或缺的荷兰舰队。荷兰舰队不服气,多次挑起战斗,被郑芝龙打败。
[img]378316' />
从那以后,郑芝龙垄断了福建沿海航道作为一名官员。所有过往船只必须向郑芝龙支付3000两银钱的“保护费”。“任何不允许郑命令旗帜的船只都不能接触。每艘船有3000美元的例子,每年有1000万美元。”明朝时期,郑芝龙每年赚1000万两银。这个概念是什么?@ 郑芝龙堪称“富可敌国”。
即使荷兰人来到郑芝龙的领土,他们也必须支付“保护费”。当然,由于“海上马车夫”的面子,荷兰人不会直接向郑芝龙支付“保护费”,而是以日本船的名义秘密购买“郑”旗。
来中国做生意的世界上海霸主必须向他支付保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