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多尔贡是一位著名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据史料记载,爱新觉罗·多尔根(1612年11月17日至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出生于明万历40年(1612年)。在建立清朝的过程中,多尔根可以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皇太极去世后,多尔根手里拿着重兵,大权在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多尔根没有直接称帝呢?
[img]377428' />
一
@ 公元164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后,多尔根有称帝的野心。然而,当时多尔根面临着许多强大的竞争对手,也就是说,清朝并不是多尔根家族的主导地位。对于爱新觉罗皇太极这位皇帝来说,临终前没有任何皇子来继承皇位。在这种背景下,瑞亲王多尔根和肃亲王都有争夺王位的想法。其中,就肃亲王豪格而言,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母亲是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清蓝旗人。
[img]377429' />
二
和多尔根一样,豪格也在清初南征北战,积累了赫赫的战功。此外,他是皇太极的长子,在争夺皇帝的地位上,豪格一点也不落后。尽管多尔根自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支撑着自己,但在豪格的背后,还是有原因皇太极亲率的两黄旗支撑。相应地,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的济尔哈朗选择支持豪格,而掌握两红旗的代善家族则没有站在多尔根这边。因此,对于多尔根来说,当时并没有绝对的把握称帝。在某种程度上,如果当时多尔根贸然染指帝位,其失败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img]377430' />
三
此外,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大臣鳌拜当时也反对多尔根。当时,镶嵌黄旗的护军领导鳌拜手里拿着一支重兵。他和其他两面黄旗的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聚集在豪宅里,“共同发誓,愿死在一个地方”,秘密谋求以尊重王子的豪格为皇帝。在双方紧张的背景下,多尔根保持清醒,选择了一个更理性的计划,即多尔根和豪格一起退出王位。在此基础上,年轻的福临,即顺治皇帝,成为两虎相斗的受益者。此后,多尔根率军入关,逐渐掌握了清朝的大权。
[img]377431[/img]
四
@ 公元1648年,在多尔根的构陷下,豪格死于狱中,而济尔哈朗等反对者也逐渐边缘化。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多尔根此时不选择废除顺治,自立为帝呢?在我看来,这是多尔根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清朝入主中原,多尔根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就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多尔滢几乎享有皇帝的权力,没有必要篡位称帝,背负骂名。所以,纵观多尔琏的一生,在皇太极去世的时候,有着称帝的野心,但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当顺治皇帝在位时,多尔根有能力称帝,但没有必要称帝。
为什么清初多尔根不直接当皇帝?原来让他害怕的是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