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明朝灭亡前一年,大明举行了最后一次恩科选拔。江苏常州武进人杨廷鉴以“先学者,后文辞,用人贵、朴实、廉价,竞争邪恶,无论门户……”的回答深受崇祯皇帝的赏识,亲自提拔第一,并授予翰林院修编。由于崇祯皇帝在第二年,也就是1644年上吊自杀,杨廷鉴成为明朝最后一位状元。
[img]377364' />
据说杨廷鉴是关西夫子东汉太尉杨震之后,他“从小就努力学习,不穿鲜衣”。他在考试中排名第一之前就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了。他被公认为常州第一才子,名声显赫。但遗憾的是,杨廷鉴在翰林院干了不到一年,李自成进了北京。李自成是农民军起义。文武将领中知识分子不多,但他也知道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所以他想从明朝的文武官员中选出一些来充实自己的团队。在这里,李自成有一个小想法,认为所选人员不能在大明的官方团队中混合太久。这些人有很深的计算,动机不纯粹,阴谋太深,他害怕很难控制。因此,最近的恩科进士成了他的主要目标。作为最近一届恩科状元,杨廷鉴自然深受重用。因此,杨廷鉴被李自成任命为弘文馆编撰,并加薪一级,成为李自成的亲信。
[img]377365' />
后来,李自成战败,杨廷鉴等原李自成政权的文武官员被南明政权福王俘虏。福王根据犯罪等级制定了不同的处罚策略。一共六等:一等即肢解;二等待斩;三等应绞;四等守边;五等应徒;六等廷杖。像牛金星这样的头脑人物被列为一等,周钟被列为二等。前朝最后一个状元杨廷鉴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把他列为四等,就是叫他充军守边。
[img]377366[/img]
后来南明政权又被清军清理干净了,杨廷鉴也投降了清朝。然而,经过明朝-李自成-南明政权的辗转反侧,杨廷鉴早已厌恶了官场生活。他找到了辞职的理由,跑回家乡常州学习。所谓“虎父无犬子”,杨廷鉴本人学识做得很好,两个儿子也不吃素,都考上了顺治朝的进士,成了顺治的近臣。而且,奇妙的是,清顺治朝第一状元吕宫和杨廷鉴是连襟,这也是科举史上的一个故事。
[img]377367' />
杨廷鉴在家乡常州做知识、公益、教学生,越来越出名,引起了顺治皇帝的高度兴趣。他多次请杨廷鉴当官。有几次史书记载:1646年,清廷特召杨廷鉴入京为官,杨廷鉴假称自己生病了,没有去。1650年,洪承类推荐杨廷鉴为官,杨以母忧未满的理由再次拒绝。1652年,顺治皇帝一见到内院和待从大臣或杨廷鉴的常州同乡,就反复询问杨廷鉴的病情,想请杨廷鉴出山当官。这时,杨廷鉴的儿子杨大坤在翰林院工作。顺治皇帝向杨大坤了解了他父亲的病情,并再次要求杨廷鉴担任清朝的官职。杨廷鉴拒绝出山,因为他生病了。也许,作为大明最后一位状元,杨廷鉴也在以拒绝为清王朝为官的行为,吊死早已灭亡的大明王朝。
杨廷鉴是什么样的人?李自成:重用;南明:充军;顺治:赶紧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