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3年,一个名叫张铁生的人爆红,被称为“白卷英雄”。
再往前走1230年,公元743年,一个名叫张氏的人因同样的原因爆红,古代对“白卷”的说法很优雅,叫“牵白”。
张铁生以毛远新看中而闻名,而张氏则被唐玄宗当面揭穿,名声扫地。
要知道,皇帝的面试是额外的,原来张氏排名第一,是状元。(虽然当时没有状元的说法)。
后来当上了宰相,把张氏选为状元的家伙。
这个人就是唐代宰相苗晋卿。
[img]375619' />
苗晋卿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他出生在儒家世家,家学渊源,年轻时勤奋好学,写得很好。
苗晋卿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行列后,从县公安局长(县尉)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中组部副部长(吏部侍郎),算是从科级爬到副部级。
而炮制“白卷状元”的事情发生在苗晋卿担任吏部侍郎的任上。
[img]375620' />
说实话,苗晋卿不适合当官部侍郎。
老苗脾气好,耳根软,更重要的是,人不太正直。
早在“白卷状元”事件发生前五年,苗晋卿就开始主持干部选拔工作。在老苗的纵容下,各种各样的爱和贿赂层出不穷。有些人以扯虎皮为旗帜,有些人只是为了找一顶好帽子。
官部尚书由宰相李林甫兼任。李林甫知道官不好,狼多肉少。他干脆把官部的所有摊子都交给了老苗,在更高层次上争权夺利。苗晋卿其实是主持工作的副部长。
苗晋卿本人才50岁出头,当然也想进步。
公元743年,也就是天宝二年,一个叫张宇的花花公子来到组织部等干部选拔,苗晋卿觉得自己升职的机会来了。
原因很简单,张氏的父亲是时任皇史上的丞张倚,张倚很受唐玄宗李隆基的青睐。
苗晋卿认为,他必须处理好张氏的事情,才能爬上张倚这棵大树,进一步指日可待。
[img]375621[/img]
在唐代,科举制度才刚刚开始,并不完善。没有任何措施,如贴名和抄写(这是宋朝发明的)。在此期间,科举考试并不是进入公务员行列的唯一途径,也有大量其他形式的干部选拔和分配。这些形式有很多人为因素,@ 有很多猫腻,水很深。
如果苗晋卿只把张氏列入选拔名单,这件事可能会悄然过去,但老苗操之过急,把事情做得太过分。
当时有64个干部选拔名额。老苗本着好人到底送佛送西的想法,直接把张公子列为第一位。
张氏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官二代,从不读书,他能成为第一,太阳从西边出来。
俗话说,一切都太多了,苗晋卿的麻烦来了。
[img]375622[/img]
《旧唐书》说,一个叫苏晓云的人告诉安禄山猫腻,当时炙手可热的安胖子跑到皇帝面前做小报告。
据《新唐书》报道,安禄山愤怒,在皇帝面前抱怨。
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是“白卷事件”的举报人。
听到安禄山的举报,唐玄宗非常生气,于是决定再试一次,自己当主考。
这次考试不仅是张石,还有64人和50人。至少张铁生也洒在试卷的背面,张石是一个单身汉,只是一个字没写,直接交了试卷,被称为“白色”,当时流行的书法“白色”听起来有点像同一扇门。
这就是你为我选择的干部唐玄宗的愤怒。
张氏的下一部史书没有解释,估计除名后永远不会被录用,加上一些身体或物质惩罚。
始作俑者苗晋卿被降职为地方局级干部(安康太守),张氏老子张倚也被降职。
老苗爬不上高枝,反而把人拉下水。
苗晋卿到了当地,为官却兢兢业业,积累了不少口碑。
安史之乱爆发时,当时的宰相杨国忠排斥苗晋卿,让他去已经成为敌占区的陕郡收拾残局。当然,苗晋卿拒绝自杀,被迫退休。
不久,长安失陷,苗晋卿从小路逃走,没有落入叛军手中。
唐肃宗李亨竖起平叛大旗,苗晋卿被封为宰相,为平定乱局提出建议。
之后,皇帝成了唐代宗。苗晋卿虽然在职务上有所增减,但没有什么耀眼的成就,但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直到死亡。
苗晋卿作为宰相,也开创了先例。
当时苗晋卿快八十岁了,走路很艰难。为了方便苗晋卿,唐代宗特意在延英殿和老苗商量国事,距离较小。后来宰相玩延英殿成了惯例。
[img]375623' />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苗晋卿都是个不错的官员。
然而,当年的欺诈对他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许多时候,一提到苗晋卿,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曳白”。
行错一步,覆水难收。
苗晋卿宰相制作了白卷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