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后期中明经科,唐肃宗即位后,董晋被任命为秘书省学校书郎,为翰林工作。此后,他还担任了汾州司马、淮南节使崔圆的法官,以及主客外郎。
唐代宗大历时期(766-779年),董晋曾陪同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嫁回复。因为他不辜负使命,他回到朝鲜拜司勋郎,后来搬到了秘书少监、左金武将军等职。
唐德宗即位后,董晋先在朝廷太府卿、御史中丞,后任华州刺史。此时,四镇之乱爆发,前往平乱的泾原镇兵路经长安时发生哗变,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变兵主要在长安拥立朱茵。朱派兵攻华州,董晋弃城赴奉天跟随德宗,被封为国子祭酒。不久,董晋出使抚慰恒州,回经河时,节度使李怀光也起兵反叛朝廷,并与朱巴相呼应。在河中,董晋对李怀光晓以君臣大义,劝他不要帮朱巴为乱。李怀光听从董晋的劝说,虽然不满朝廷,但最终没有与朱摩勾结,这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img]375455' />
奉天之难平定后,德宗返回首都。董晋迁任左金武卫将军、尚书左城。当时,韩伟执政,威权显赫。韩伟利用这种情况陷害了右城元秀。虽然朝臣们认为元秀是冤枉的,但他们害怕韩伟的权力,不敢说话。作为元秀,董晋挺身而出,受到朝臣们的高度赞扬。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因为另一位宰相窦参得到了德宗的宠爱,他的权力被垄断了,但董晋只是奉职。窦参的专政引起了德宗的怀疑。唐德宗问董晋窦参的错误,董晋如实回答,德宗罢免了窦参。董晋感到害怕,辞职了。
贞元九年(793年),董晋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
不久,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李万荣死亡,德宗授董晋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武节度副大使。原来李万荣临死前已经让同乡亲信邓唯恭接任,这样,邓唯恭对董晋的来任非常不满,甚至发展到谋图反叛。董晋得知后,杀死了他的党羽,并将邓唯恭囚禁到首都。德宗将功折罪流放到汀州,但他担心董晋是一位无法控制宣武的傲慢士兵。他调到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司马管理军事事务。陆长源执法严厉,多追究镇兵过去的恶行。董晋开始支持他。后来,当他看到这不利于与镇兵的关系时,他制止了他的行动。董晋用孟叔度管理财富,而孟叔度轻浮,不尊重镇兵,反感镇兵。然而,由于董晋谦虚谨填,节俭循旧,镇兵普遍稳定。
贞元十五年(799年)2月3日(3月13日),董晋在宣武军去世,终年76岁。德宗为他辍朝三天,追太傅,头衔“恭惠”。董晋死后不到十天,宣武就发生了兵乱,乱军杀了陆长源和孟叔度。
主要成就
纵观董晋的一生,他的才华表现在很多方面:他出使回族不辜负使命;韩伟权盛时,他挺身而出为袁秀辨认;在四镇之乱中,他游说李怀光不叛朝廷;宣武时,他平息了邓唯恭的混乱,井抚御了他傲慢的将军。
逸闻趣事
唐德宗时,董晋与窦参同相。窦参决定了一切重大事件,董晋唯服从。窦参逐渐自满傲慢,德宗对他不满意。窦参告诉董晋,要他向皇帝奏请窦申为事中的官员侍郎。德宗严肃地说:“这是窦参的想法吗?以实话相告,董晋不敢隐瞒。德宗问窦参的过失,董晋一一回禀。窦参很快就被贬官了。董晋也多次请辞,德宗罢相,改授兵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职。适逢宣武军节,李万荣病重,儿子乱七八糟。朝廷任命董晋为汴州节度使。董晋受命后,只带十几个人跟随,直奔郑州。汴州(宣武军首府)没有派人迎接。董晋的下属和郑州官员都很害怕,都劝他说:“汴州节府的都虞侯邓维恭应该来迎接。他不但没有来,还利用李万荣病重夺取兵权。现在节日到了这里,他还没来迎接你,他的想法已经很清楚了。为了等待机会,恐怕我们要暂时回避。董晋说:“我奉命做节度使,只能按时到任,怎么能留下来?“每个人都担心他有危险,但董晋自己却很平静。邓唯恭来迎接离汴州几十里的地方。董晋看到邓唯恭连马都没下,记在心里。到了节度衙门,还是让邓唯恭主持军事。邓唯恭只知道董晋是朝廷派来做节度使的,却不知道他会怎么做。
邓维恭认为他应该接替李万荣做节日使者,故意不派人去接董晋,试图让他害怕。他希望董晋不敢来汴州。他没想到董晋会来得这么快。董晋来得这么快,靠近汴州,邓唯恭只好去迎接,但心里却怀着鬼胎。董晋以邓唯恭傲慢无礼、阴谋不端的罪名,将邓唯恭送到岭南。法院担心董晋的软弱,并派汝州刺史陆长为宣武行军司马,协助他管理军事事务。董晋性格宽厚,待人谦虚。每一次行动,大部分都是按照旧例办理,使军心逐渐稳定下来。陆长源很严格,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董晋总是开始答应,直到陆长源制定计划,然后扣除。董晋任命节度法官孟叔度管理钱粮。这个人轻浮,不尊重士卒,被大家憎恨。董晋去世后十天,汴州大乱,乱军杀了陆长源和孟叔度,把他们的肉煮成粥吃。
唐朝中期著名大臣董晋人物生活简介,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