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使者叫解扬,他被晋国国君派出宋国,告诉他们晋国马上就要出兵了,让他们坚守待援。解扬在到达宋国之前就被楚国人抓住了,因为楚国已经围困了宋国团。为完成国君交给的使命,解扬表面上答应了楚庄王,如实告诉宋人晋国不会出兵救援。但这个解扬来到城下后,却对宋国人说晋国军队马上就要来了,要宋国人坚守城市。楚庄王指责他不守信义,但解扬说,义有大义小义,接受国君的命令出国,完成使命,这叫大义;你用贿赂让我给你说话。我违背承诺失去的只是小义,失去小节,全大义才是做人的责任。三国时期也有一个像解扬一样的人,他被凉州刺史委派出去搬救兵,不想被马超抓住,演绎了和解扬一模一样的故事。只是他没有解扬那样的运气,逃离楚庄王屠刀,而是被马超杀死了。
那么,这个像春秋解扬一样的人是谁呢?
先看事情的过程。
[img]374132' />
马超和韩遂的关中叛乱被打败后,曹操没有努力彻底消灭马超和韩遂,而是让他们逃到了西北地区。马超利用这个机会,鼓励羌人和胡人与他一起攻击陇西县。所有县都回应了马超,只有凉州府和冀城坚守。
马超吞并了陇西的所有部队,张璐派将军杨昂帮助马超,共有1万多人攻击冀城。从正月到八月,救援部队不到。刺史韦康派阎温出城,向夏侯元告急。城外有几层楼,阎温晚上偷偷从水里跑了出去。
阎温是谁?阎温是个节俭的人,来自天水西城。作为凉州的其他司机,他是上营县的指挥官。马超西逃到上营,县里的任养等人带领公众归属于马超。阎温想阻止他们,但他没有办法禁止他们,所以他迅速赶回了凉州治所在地的冀城。马超立即包围了冀城。
第二天,马超的兵发现了阎温的踪迹,派人追赶他。马超把阎温载到城下,派人告诉城里:“东方没有救兵。阎温对城里大声喊道:“大军只到了三天,努力吧!城里的人都流泪,高呼万岁。虽然马超很生气,但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占领这座城市,慢慢地进一步诱惑了阎温,希望他能改变主意。马超又对阎温说:“你们城里的故交,你们想跟着我吗?“阎温没有回答他。马超直言不讳地斥责他,阎温说:“事奉君主只有一死,没有二心,而你却想让长者说出不义的话吗?于是马超杀了他。
阎温和解扬做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但结局却完全不同,解扬被释放回国,阎温被杀。当时,解扬也面临着被杀。临刑时,他对楚国军队说:“不要忘记尽力忠诚,然后死!楚王赦免了他,因为楚王的弟弟们都提出了建议。除了楚王兄弟们的建议,楚庄王赦免解扬,也为臣下树立了一个榜样:忠于国家的人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他反映了霸主皇帝的思想。另一方面,马超则不同,他没有这样的胸怀,他不仅杀死了誓死不降的阎温,还杀死了已经投降的刺史韦康。
说到三国时期,春秋时期没有这样的条件,即千乘大国可以被打败,但不会被吞并。既然一个同等规模的诸侯国暂时不能被吞并,杀死一个其他国家的臣子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尤其是这个臣子是一个忠诚的臣子,占据了义理的高地。如果他不杀了楚庄王,他会更高。马超也没那么自信。他为什么要杀死已经投降的刺史韦康?这是他心胸狭窄、缺乏自信的具体表现。魏康继承了他父亲的刺史,马超留下了他,知道他没有能力完全控制他,所以最好杀死他。但这也让马超失去了人心,一个不义之人又怎能长久呢?马超在关中失败后,能迅速东山再起,在完全西北的力量下迅速败亡。在眼花缭乱的表象下,他仍然诠释着人们向后的不变规律。
史书上关于阎温的文字不多。一个州在三国历史上的官职微不足道,但他被《三国志》的作者立传有点不正常。然而,这种不正常的背后也反映了作者的正常价值取向,即宣传义理。如果“义”这个词能在关键时刻延伸,即使是“芝麻官”也有资格独立传播。
为什么阎温宁死也不当马超说客?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