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正的祖父是河南郡偃师县人,汉灵帝末年任益州刺史,却被益州黄巾军杀害。时间天下大乱,所以父亲英鞠留在了益州。年轻时,随孟达投降曹魏,母亲也再婚了。虽然他很孤独,但他对贫穷的生活感到满意,广泛阅读古典书籍。他在弱冠年龄擅长写文章。因此,他被蜀汉朝廷召为秘书官,调任命令史,晋升为秘书郎,晋升为秘书令。
耽意文章
[img]372817' />
自从英正在蜀汉宫工作以来,他与宦官黄浩共事了30多年。后来,黄浩逐渐赢得了后主刘禅的青睐。他的地位很高,能够控制政府。英正不喜欢黄浩,也不讨厌他。因此,他的工资不超过600块石头,但他也避免了灾难。郑颖对名利漠不关心,沉迷于文学。从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傅毅、张衡、蔡勇等著名汉代著名艺术家的散文词赋,到三国时期各种优秀的文章和论点,郑颖当时几乎都研究讨论了益州所能拥有的一切。郑颖跟随前代儒家思想,用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于是,他学习了东汉文学家崔连的《达旨》风格,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冷漠和平的心态。
汉亡归晋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出兵攻打蜀汉。后来,刘禅听从了乔周的意见,将使者送往当时兵临成都的魏将邓艾投降。英正起草了蜀汉的投降书,蜀汉灭亡。公元264年正月(景元五年),魏将钟会反叛魏廷,成都大乱。刘禅向东迁往洛阳,形势危急,行动仓促。蜀汉大臣没有跟着保护刘禅,只有郑颖和宫中督张通放弃了妻儿陪同。刘禅到达洛阳后,赖以正正教他沟通礼仪。他一举一动都没有犯什么大错误。刘禅叹了口气,后悔自己太晚才认识正正,当时的舆论也称赞正正。被授予关内侯爵位后,泰始年间被任命为安阳县县长。
公元271年(泰始八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称赞英正道:“英正以前在成都,但形势动荡,但能坚守道德,不违背忠诚的节气。被任命后,他全心全意地处理事务,取得了治理成果。”于是晋升为巴西县太守。
公元278年(咸宁四年),英正去世。
历史评价
陈寿的《三国志》:“英正文辞灿烂,有张、蔡之风,加其行止,君子有取焉。”
司马炎:“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见见受用,全心全意干事,有治理成绩,以正为巴西太守。”
三国时期英正人物生平简介,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