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武穆在西陵桥边 ,八盘岭下于忠肃 ,一片孤忠两地同
,这是清末诗人吴鼎元在《南平山参观张忠烈公墓》中的一首诗。他把张黄燕与岳飞、于谦并列,不仅是他们的坟墓相似,更重要的是他们共同的忠诚。
他是西湖三杰中最被忽视的一个,但他是南明的救命稻草
[img]372814[/img]
张煌言,字玄,号苍水,鄞县(今浙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名抗清英雄。张煌言出生在仕宦之家,年轻时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16岁考上秀才,23岁中举。
他是西湖三杰中最被忽视的一个,但他是南明的救命稻草
他博通经史,使他能够从先哲的微言大义中汲取忠诚、服务国家、诚实、节俭、爱人民等传统道德观念。他的一生最终没有因为国家的衰落而失败,也没有因为死亡而改变主意。
自顺治两年南京福王宏光政权被淘汰以来,清军统一“中国”的野心即将实现。此时,由于清军实施了“留头、留头”的“剃发令”,南明流亡君臣和全国人民遭到顽强抵抗。
鲁王朱以海监国在浙东、唐王朱玉剑龙武帝号在闽南,桂王朱以锤永历帝号在西南,分别拥有张、郑成功、李定国、李过、高一功等强大的抗清义军。
纵观顺治一代,清军和义军在中国南方的土地上进行了大大小小的频繁战斗。康熙继位后,桂王和李定国前后殉国。郑成功和鲁王也相继死亡。全国只有闽浙沿海和台湾省高举反清旗帜。
当时,张黄岩率领的义军是清廷心中最后的隐患。当时,浙江省总督赵廷臣多次通过各种渠道招募张黄岩。虽然南明朝的总体趋势已经消失,但张黄岩的许多严格拒绝了张的诱惑。
[img]372815' />
张在信中承认,改朝换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有志之士,尚谓人能胜天”,表现出“挽狂澜如谦”的雄心。然而,考虑到战争继续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决定“暂时解决战争”,并明确提出:“但残黎朝仍然是他的家乡
,不马上挂高帆。”他暂时遣散部队分头埋伏,隐居在南田悬澳岛(今象山)。
由于部下的出卖,张煌言在康熙三年七月被捕。
[img]372816[/img]
康熙三年9月7日,清廷多次劝说失败后,决定将张煌言押送杭州毕教坊行刑。张煌言望着凤凰山,喊道:“好山!”从容挺立受刑。
口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楼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他是西湖三杰中最被忽视的一个,但他是南明的救命稻草
张煌言是西湖三大英雄中最被忽视的一个。为什么他是南明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