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秦始皇知道郑国的诡计后,为什么要让他继续修渠而不杀?

说到秦国统一东方六国的能力,我们都认为这是商鞅变法的基础。然而,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实际上是经济,而在农业社会,粮食收获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诸葛亮每次离开祁山都失败了,而不是远道而来,粮食和草药都很差。

而战国时期的秦国,坐拥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两大粮仓,可谓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而这些良田之能的丰收,无疑是水利工程的良好建设。说到秦国的水利工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在秦昭王时期,大约256年前后,由蜀县太守李冰及其子率共同修建。也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水利工程。正是都江堰的建筑,使蜀地真正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的灌溉也为秦灭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保障。

[img]372603[/img]

然而,在记住都江堰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另一个水利项目的存在。这个水利项目最初是韩国的一个阴谋,试图拖垮秦国,阻止其东进。然而,在秦始皇知道这个阴谋后,他不仅没有杀死郑,而且还鼓励他继续修复运河。修复后,他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那么,发生了什么呢?

战国时期,楚国是秦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最大的,秦国是军事最强的,齐国是经济最富裕的。与这三个国家相比,韩赵魏自将晋国瓜分以来,单方面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在三晋中,韩国无疑是最弱的。但巧合的是,他与虎狼之国秦国接壤。秦国要想东进,必须取道于韩。因此,韩国自然成了秦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韩国知道自己即将遭受灭顶之灾,但就这样坐以待毙吗?自然不是,蚂蚁还在偷生,求生的本能让韩王坐以待毙。那该怎么办呢?自长平一战以来,秦国打得东方六国毫无招架之力,此时的秦国早已是一家独大!面对这样的情况,韩王无法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那就是“疲惫的秦”。所谓“疲秦”,就是把间谍郑国派到秦国,以修补渠道为借口,拖垮秦国的实力,让他们没有时间东顾,这样他们就可以暂时幸存下来。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糟糕的方法,但即使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无力的,不能扭转死亡的命运!

[img]372604[/img]

公元前246年,郑国入秦。他建议秦王在泾水和洛水之间挖一条运河。郑国声称,此举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秦国的农业,为进攻东方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保障。这时,秦国的君主恰好是嬴政,刚刚到位。年富力强的嬴政正准备大干一场,于是同意了郑的建议。

随后,秦王任命郑国主持这个项目。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多里。泾河冲出陕西北部的群山,流入礼泉县,进入关中平原。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西北高,东南低。郑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开始在礼泉县东北谷口修建干渠,使干渠沿北山脚向东延伸。自然,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区域,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所有自流灌溉系统,可灌溉4万多公顷。(引用“郑国渠”百科资料)

然而,纸终究保不住火。在修渠的过程中,秦王发现了郑国的阴谋,于是怒不可遏,杀了他。但郑国却解释道:“始臣为间,但自然成了亦秦之利。臣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听了这个解释,嬴政没有处理郑国,而是让他继续修渠。为什么会这样?就主观动机而言,郑国此举完全是为了韩国,是为了“疲秦”;但从客观效果来看,确实对秦国有利。

[img]372605[/img]

秦王嬴政并非不明白这一点。他没有处理郑国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秦国此时已经超过一个强大的国家,东方六国不再是其对手。单靠这个小把戏是不足以抵挡秦国东进的步伐的;第二,秦国虽然兵力强大,但经不起多年的军国主义。此外,它正在努力争取经济实力。没有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不管秦军有多勇敢,都没用。运河建成后,关中粮食一定会丰收,成为继蜀国之后的又一大粮仓。为什么不呢?此外,这个郑国是一个罕见的水利人才,杀了他不如我用。

事实证明,嬴政确实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渠成后,关中地区粮食丰收。根据《汉书》记载,“渠就,用灌溉的水灌溉了4万多公顷的卤水,每亩收获一小时。所以关中是沃野,没有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郑国渠。“一钟是四石六斗,当时黄河中游亩产只有一石半。这样,从亩产来看,是其他地方的三倍多。

正是这条郑国渠使一向干旱少雨的关中地区有了充足的灌溉水源。郑国渠建成后,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灌淤水,灌溉泽卤地”,即用含泥量大的泾水灌溉农田,增加土壤肥力。此举改造了4万多顷盐碱地(相当于现在280万亩),可谓功莫大!正是有了这个保证,秦王才能在十年内发动对六国的战争,最终统一世界。

[img]372606[/img]

@ 秦王不但没有杀郑国,反而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条渠。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此时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嬴政想要的是统治世界,而不是摧毁六国。在他眼里,这个时候有一个更大的格局,那就是世界,而他是世界的主人。要拥有世界,最重要的不是征服武力,而是征服人心。对于此时的嬴政来说,根本没有所谓的韩赵之说,只有所谓的秦国,秦国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秦国。从这个角度来说,郑国也是大秦的子民。而且郑国帮秦国修好了渠道,确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那就是他有功。正是为了展示这一点,才把渠命名为郑国渠!

事实上,郑国渠的意义早已超越自身,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以后,历代王朝继续在这里完善水利设施。如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通济渠、清代龙洞渠等。@ 陕西1929年发生大旱,三年颗粒无收。在整个关中地区,道路上到处都是饥饿和悲伤。面对这种情况,李仪智先生临危受命,毅然肩负起在郑国渠遗址修建泾惠渠的重任。自然之后,关中的旱情得到了缓解!


秦始皇知道郑国的诡计后,为什么要让他继续修渠而不杀?秦始皇知道郑国的诡计后,为什么要让他继续修渠而不杀?

,,,,,

  • 秦始皇手下有几个得力大将?这些得力大将是谁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具有划时代的人物,千百年来有无数人对他所建立的功绩顶礼膜拜,也有不少人对他的暴政...

  • 揭秘:秦二世胡亥与公子扶苏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 胡亥的即位完全是赵高为了自己专权而一手策划的,在秦始皇的众公子中,胡亥论才干绝对不够即位的资格。他的长兄扶苏是最优秀...

  • 蒙田横扫匈奴,却成了宫廷斗争的陪葬品
  • 秦朝一代著名将军蒙田将军给世人的印象是,他扮演了匈奴和修长城的武夫角色。历史上的蒙田将军真的是这样一个人物吗?这只是...

  • 徐福简介 徐福生为秦始皇东渡求药简介
  • 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朝名方士。他博学多才,熟悉医学、天文学、航海等知识,同情人民,乐于助...

  • 楚霸王项羽是怎样兵败垓下的?项羽又有何结果
  • 一场鸿门宴,让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 随后,项羽进入咸阳,杀了秦王子婴和秦国贵族八百多人,还下令火烧阿房宫,...

  • 揭秘:为什么残忍的秦始皇后悔杀了一个男人?
  • 韩非子是法家的大师。以法术为核心,总结了商鞅的智慧,如谨慎、申不害等,补充和完善了法家思想。然而,他被他的同学李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