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抓贪官抓红眼的时代,一个著名的“民抓官”政策,就是鼓励人民自发把贪官带到北京治罪。但另一个不太出名的事实是,这项政策不仅鼓励人们抓官,也鼓励“官抓官”。
典型的“李仲文案”,宁波知府李仲文派小官冯仁生到慈溪县出差。谁知道冯仁生在当地吃拿卡,但慈溪县丞秦仲璋是英雄。他立即响应朱元璋的号召,将冯仁生捆绑在一起,送到南京治罪。这是大明开国第一个“官抓官”大案!
[img]372064[/img]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法治冯仁生后,他立即将秦仲璋提升为宁波知府!原知府李仲文被降为慈溪县城,刚刚与秦仲璋调整。他还特意给李仲文一个指示:你想再当知府吗?你还抓了一个贪官来换。
据《明实录》记载,自这场风暴以来,明朝官场上的“官抓官”成了一种趋势。起初,他们仍然抓住小官员。后来,即使清官拒绝贿赂,他们也当场将贿赂官员捆绑起来,并将其转移到司法机关。官员之间互相揭露更为常见。
200多年后,明朝著名大臣高拱叹了口气:虽然这一举动太多了,但元朝官员保护的腐败歪风确实被明太祖砸了。
明末英勇殉国的“苏武”
明末有很多英雄,但张春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这位出身于世界各地的战士从57岁开始投身辽东战场,但最终在大凌河血战中陷入重围,在战败后被俘。抓到皇太极还是很硬,剃了头跪了下来,却让皇太极佩服,住在沈阳三宫庙。
[img]372065' />
这种生活,是十年,十年的张春,总是穿着汉族服装,多次拒绝皇太极的劝说,但也选择了一个明朝朋友无法理解的目标:促进明清两国的和平。深陷两行战斗的明朝不能再这样战斗了。只有暂时安定东北边境事务,明朝才能生存下来。
为了这个信念,张春多次以“叛徒”的名义为皇太极搭桥。十年的辛酸终于变成了1641年的泡沫:明朝松锦战败,执迷不悟的明朝朝臣依然死在北京。绝望的张春也叹了口气,在沈阳三宫庙绝食而死。
临终前的留诗,更足以羞死明末山河变色,许多变节的“精英”:死誓不败,苦节傲冰霜。
在明朝的灭亡悲剧中,最不可忘怀的就是像张春这样的铁汉,足以“骄傲冰霜”。
脾气好的“陈也罢”
明朝成化年间,京城官员要调侃谁脾气好,常用词“陈也不”。陈也罢者,翰林编修陈音。
这个兄弟的脾气有多好?在官场上,我看到老板和下属都笑了,不在乎他们吃了多少钱。有一次,一个朋友去他家做客。他刚赶上妻子和他发脾气,请妻子煮茶。然而,妻子冷冷地说她没有做饭,并命令妻子放一些水果。妻子更生气,说“我没买”。
所以在外人面前打老公的脸,陈音只是笑着说“不管”,却看到身边的朋友捧腹大笑。从此,“陈也不管”的怂包形象不胫而走。
[img]372066' />
但不久之后,西厂特务横行,竟然半夜闯入兵部主任杨仕伟家,将杨家全家拉到院子里严刑拷打。
如此恶劣的行为,那些平日五人六的朝中大臣都躲着猫,却看到“陈”陈音激动地爬上杨世伟家的墙,对西厂的特务大喊:我是翰林院的编辑陈音,你们私下设了一个法庭践踏国法,看我明天怎么弹劾你们!一句话,真的把凶猛的西厂特务吓得脚底抹油跑了。
所谓的风格,就像此时此刻的“陈也”,平日里并没有多大的威望,而是在关键时刻见到了英雄。
明朝冷知识,[民抓官][官抓官]治理腐败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