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知道明代首辅“张格老”(张聪)更多,但事实上,早在张聪之前,温州人黄淮就是明代首辅,但很少有人知道。12月2日,鹿城区文化、广播、新闻局、宗教局联合举办了黄淮纪念活动。温州郭公山最胜寺原维摩杰居民室将开设黄淮纪念馆,新的少保牌坊也将在最胜寺入口处奠定基础。
[img]371119[/img]
历事四朝,多次监国
黄淮(1367~1449)出生于永嘉城厢育材坊(现温州市府学巷原人民大会堂东南)。洪武元年,他搬到了毛巾湖(现在市区黄府巷)。童年启蒙,师从刚刚严正的黄岩人徐龙,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16岁时,他进入华盖山西麓的永嘉县学习,学习经史。
29岁时,他被推荐到南京国子监。洪武二十九年(1396)中进士,初任中书舍人。建文四年(1402),夺得王位不久的明成祖朱迪,“召黄淮询问时政,称旨”,于是命令他与著名大臣解缙等随侍,进入文渊阁,专主制法,被成祖重用十二年多,多次晋爵。永乐与解缙两年同为会议考官,先后指导皇太子朱高炽、皇太孙朱瞻基,《明史》本传赞他“功在辅导”。
黄淮进入右春坊大学士五年,永乐五年。永乐七年,明成祖北巡,命令黄淮与剑义、金忠、杨士奇留守,辅毕王子监国。永乐12年(1414年),明成祖征求瓦拉回朝,王子派黄淮等人迎接,动作缓慢。此外,汉王朱高旭趁机诬陷,黄淮等东宫官员被解职,被囚禁在北京诏狱十年。在狱中,他赋诗表爱君念亲,忧郁自适之怀,后整理成集,名为《省内集》。与此同时,《历代名臣奏议》350卷由杨士奇奉智编辑而成。明成祖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他被释放出狱,官员恢复爵位,晋升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办事。洪熙元年(1425),进少保、户部尚书、大学士。明宣宗即位后,汉王朱高旭谋反,宣宗亲征,黄淮留守,为第六次监国。
1428年秋,黄淮带着疾病回到家乡,在温州瓯海茶山的家乡养病,捐款,在郭公山东麓修建了最胜寺。在他的家乡,他开始编纂《正统的温州宫志》,并在亲戚朋友的邀请下写了六卷,名为《归田稿》,其中记录了大量明初温州珍贵的故事史料。除上述内容外,黄淮还有《退直稿》和《入圣稿》。
黄淮历事四朝,明成祖称赞他“论事如立高冈,无远不见”。《明史》称赞他“性明果,治身”。他死后,根据一品礼葬在茶山南柳村黄府山稻桶岩旁。
[img]371120[/img]
许多地方仍然存在遗迹和遗物
黄淮作为明代首辅,留下的遗迹并不比张聪少。
黄府巷:今天的市区信河街黄府巷,原来是北宋孝子仰忻居住的,而著名的孝廉坊,有孝廉学校(即黄淮师从徐龙启蒙的地方)。南面原来的河很像馒头,所以叫毛巾湖。宣德二年(1427)黄淮晋为荣禄医生,因病回温州养病,县官员、师生提议改巾湖为荣禄坊,被他婉言谢绝。孝廉坊是黄淮居所,1436年后被民间改名为黄府巷。温州仪表厂现在是黄府故址。“文革”时,改名为“燎原巷”,后恢复原名。
据记载,黄府巷原有的“奎文亭”作为黄淮的住所、“御书楼”等建筑。宣德八年秋,黄淮在北京担任考官,送西苑,明宣宗题词“辞归”,御制《太液池送黄淮辞政》诗。“御书楼”用于存放文书。明朝永嘉陈谦寿有《题黄文简御书楼》诗云:“一个孤亭御札留,辅臣仅此寄贻谋。郎官簿独贤几年,画栋飞奔列侯。清初,“御书楼”被年久破坏。温州诗人林占春(《康熙温州府志》作谢包京)曾有过《黄文简御书楼》诗:“早折天香近御宴,高岗卓识迈群贤。东宫曾奉重光日,西苑曾披五色烟。集省内忧愁垂奕叶,船耽书画记当年。现在风雨荒楼上,寂静的春天深听杜鹃。“成化20年左右,黄府甚至在火灾发生后将地基转移到陈氏家族。
[img]371121[/img]
少保牌坊:明清时期《温州府志》和清时期《光绪永嘉县志》均记载,市区拱辰门(俗称朔门)建有少保坊,即永宁巷口桥边,牌坊上刻有“少保”等30字,是当时国手、著名书法家黄养正的书,后来被毁。
最胜寺:黄淮位于市区郭公山东麓,采纳了江心寺都纲昙旭禅师的建议。为了祈求身体康复,作为祝贺父亲90岁生日的礼物,1428年开工建设,1429年秋季竣工,200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淮墓石雕:2003年7月,茶山南柳村当地黄氏村民在河坎挖出了20多块石头将军的头像和身体,如石马脚、缺腿石狮、石虎等。经确认,这些石雕残块是黄淮墓和黄祖墓墓前的雕像。“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打破“四旧”的错误思想下,经历了500多年历史的黄淮墓和黄祖墓神道石象生被“手术切割”。“四分五裂”后,他们作为粗石填满河坎,淹没多年。用于修桥铺路的石头,凿开了神道碑和背碑。
@ 还有全长3.47米、高0.3米的《黄文简公八官》,现存民间。明宣宗赐黄淮石砚,湖南湘阴博物馆现存。雁荡山龙鼻洞还有“荣禄医生、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永嘉黄淮宣德桂丑冬游”字样的悬崖石刻。
温州名人录——明代首辅黄淮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