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民间有“龙州过县前,泰和出状元”的传说。龙州位于赣江北岸,该县西南约一公里。洲名有两个传说:一是南北朝时期,陈霸先从南康屯兵西昌白口城。有一条龙现在滨水,高四五丈,五颜六色。军民观众数万,因名;此外,宋朝圣僧定光经过这里,遇到了河水的飙升。人们说有一条邪恶的龙。定光用佛经投入池中。第二天,它被大陆堵住了,所以它被称为大陆。
泰和曾在封建科举制度史上获得三名状元。他们都是明朝的状元陈循,明永乐13年,明永乐19年,明成化14年。
[img]371098[/img]
泰和县第一状元陈循
字德遵,号芳洲,陈循(1385-1462)。泰和县南寮(今泰和县澄江镇东)人,年轻时以聪明著称。陈循在永乐甲午年(1414年)乡试第一(解元),第二年礼部会试第二,陈循是礼部考官拆卷的第一名。当时主考官梁潜是泰和人,和陈循是同乡避嫌,于是改为洪英第一(会元)。在殿试中,陈循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冠军。他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也是北京第一名状元。当时内阁首辅泰和人杨士奇在南京发了两首绝句,其中一首是“龙洲过县千年预言,黄甲第一次排名第一。从此,东城迎喜过西城。”
陈循官至太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是继明代少师、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之后,该县又一位内阁重臣,相当于正宰相的职务。他为政42年,历经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代,被称为“五朝壮老”。特别是在计划对付蒙古瓦拉军保卫北京的战争中。后来,陈循蒙受了委屈。天顺六年后回到离家多年的家乡,仅五个月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葬于千秋乡。不久前,陈循墓被发现。它的墓与明代大学士杨士奇的墓仅隔一座山。
[img]371099[/img]
曾鹤龄是“偶然状元”
泰和澄江镇西门曾家村人曾鹤龄(1383-1441),字延年,字延年,字延年。十九年(1421年)明永乐状元。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被举人了。准备下一次科学考试时,他的兄弟去世了。他不得不在家孝顺父母,支持他的嫂子、侄子、妻子和孩子。父母去世后,他一个人做家务,不能再参加考试。他不得不教几个学生谋生,很少有闲暇学习。后来开了一家店增加收入。直到侄子和儿子长大了,他才重拾书本,参加会试。这时,他已经快结束了。生活的艰辛使他老成持重。在去北京试试的路上,他和浙江的几个举人一起乘船。这些人年轻傲慢,一路谈笑风生,看不起老曾鹤龄。浙江举子串通一气,故意找书中的疑难问题来问他。曾鹤龄知道他们有意刁难,没有诚意,只是处理,有时干脆回答不知道。浙江举子们嘲笑道:“老先生,你只是偶然中了举,才有资格去会试。”一路上,他干脆称他为“曾偶然”。曾鹤龄也不在乎,一笑置之。在京城考毕发榜上,同船的浙江举子全部落榜,曾鹤龄却荣登榜首。曾鹤龄给同船写了一首诗:“捧领乡推渴九天,偶然乘坐浙江船;世界上固有的偶然事件,难道意味着偶然和偶然吗?这首诗简洁活泼,幽默幽默,对他们的委婉批评。
主持会议的考官杨士奇是泰和人。他欣赏朴实的作品,想纠正浮华不实、陈陈相因的文风。经过生活的磨砺,曾鹤的文笔也格外朴素淳朴,杨士奇看完试卷后,非常高兴,以为一切都是优秀的,便取在前列。科廷试过之后,卷首已经定为刘炬。碰巧明成祖朱棣晚上梦见鹤翔殿。第二天,他读了各种各样的卷。当他看到曾鹤龄的名字时,他把曾鹤龄推到了第一位,把刘炬推到了第二位。
[img]371100' />
成年状元曾彦
曾彦(1425-1503)是泰和县沙村南坑人,出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卒明孝宗洪治16年,享年79岁。14年(1478年)明宪宗成化18年戊戌科状元及第。历任翰林院修编,南京翰林院侍读,改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左春坊左甲德,奉直医生等职。早年,曾彦在县里努力学习,却屡试不第,成了老童生,他当过挑夫、小贩、泥水匠。但他并没有灰心,还在努力学习,在43岁时举人。又过了12年,我终于通过了考试,参加了殿试。主考是四川眉山人,内阁首辅万安。在阅读曾彦的对策时,他对自己的文采印象深刻,不禁赞叹,其他评卷官也有同感。万安回忆起前一天考试前点名的时候,有一位名叫曾彦的,身材高大,才华横溢。拆封一看,这篇文章正是吉安府的曾彦,便排名第一,交皇帝决定夺。在进士进殿见面时,万安仔细审视了这一点,却发现曾彦身材矮小,又老又瘦,不知所措,怀疑以前可能看错了人。退朝后,万安再次取曾彦殿试策阅读,感觉很平淡。可已成定局,只好放弃。此时,曾彦已54岁,成化、弘治以前称状元老成为首。曾彦中状元后,当时的祭酒邱睿给他彩旗送回家乡,上面写着:“江右贤科十回龙虎魁天下;西昌文运三应龙州过县前。意思是他是庐陵第十状元,泰和第三状元。
曾彦才思维敏捷,答辩应对,随口而出,诗文,倚马可待,立意匡救时政。
曾彦告老回乡后,居南董楼,安处养性。楼门上,他亲笔写了一对对联:尚诗书琴瑟之清素,远钟鼓婉绮的喧嚣。”展现他甘甜宁静的心迹。
曾彦为文不事刻割,思致绵邈,作为《中晚集》。泰和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很多。
中国古代泰和科举史上的三状元 陈循[五朝壮老] 【偶然状元】曾鹤龄、老状元曾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