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医生有很多名字,其中医生和医生是最常见的,即使现在仍在使用。两者主要是地区差异,北方被称为医生,南方被称为医生。事实上,无论是郎中还是医生,最初都是官方职位,特别是医生,还是医生系列的最高职位,用来称呼医生,事实上,这意味着尊重。
一般认为医生自北宋以来就被称为“医生”,但事实上,在南北朝,一位著名的医生姚僧垣出现了。他曾被授予“太医下医生”的职务。因此,后人也被称为“姚医生”,他的作品《实验室》也被称为“姚医生实验室”。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它的一生经历了南齐、梁、北魏、北周、隋五个朝代,主要生活在北周,所以在《周书》中、其传记在《北史》中都有。虽然名字里有“僧”,但不是僧,而是出身于仕宦之家。他的父亲姚菩提曾在梁当官。从他们的名字来看,他的家人可能相信佛教。姚僧垣医术系家传,他的父亲病了很多年,所以姚僧垣研究医学,颇有医名。梁武帝也喜欢医学,所以经常召见姚菩提讨论,相当相得。
姚僧垣从小学医术,20多岁开始正式继承父业。梁武帝曾召其入宫当面考核,姚僧垣如流回应,使梁武帝大为惊讶。而且姚僧垣做事认真,心思很细致,他曾奉梁武帝之命探视某病人。回来后,姚僧垣详细陈述了病人的各种症状,并记录了病情严重变化的时刻。梁武帝不禁赞叹道:“你的用心细致细致,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假如用这种态度来治病,还有什么病治不好呢?”
[img]367569' />
除了医学之外,姚僧垣还热爱文史,知识渊博,但他并不沉迷于章句之学。他对时事也有自己的见解,才华横溢,有政治眼光。因此,姚僧垣虽然遭遇乱世,经历了多次政权变革,但在仕途上总体上相对顺利,官位越来越高,地位越来越高贵。他被加爵称为长寿县公和北江县公,也被称为“姚公”。
姚僧垣当时医名很高。史书记载,他“等待精审,名为一代”,“医术高超,当时被推”。从他传记中记录的一些医学案例来看,确实可以称之为神。
伊娄穆因病回京,请姚僧垣诊治。其自述症状非常奇怪:从腰部到腹部,似乎被三根绳子绑着,脚也无能为力。姚僧垣仔细诊脉后,开了三剂药。伊娄穆服用了第一剂,感觉上面的绳子解开了;服用第二剂后,感觉中间的绳子也解开了;再服用一剂,感觉三根绳子都解开了。但是脚还是虚弱疼痛,不能弯曲伸展。姚僧垣又为其合一剂散,服用后,两脚稍能弯曲伸展。姚僧垣说:“要等到霜降,这种病才能痊愈。果然,到了九月霜降前后,伊娄穆果真能起身走路,恢复正常。
在行军过程中,周高祖宇文永在河阴(今河南孟津)感染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他说不出话来,眼睑下垂,连眼睛都被遮住了,看不见东西,一只脚蜷缩着,走不动。姚僧垣诊断后判断,这是由藏族疾病引起的,没有办法一下子完全治愈,只能分别治疗。因为行军中没有什么比说话更迫切的了,高祖服用后可以开处方吃药说话。然后针对眼病开方,眼病立即治愈。最终治愈足部,足部疾病也迅速痊愈。周高祖康复时,大军刚到华州,于是立即加封姚僧垣为华州刺史。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足以说明姚僧垣的医术之高,那么下面姚僧垣使用大黄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他胆大心细的一面。大黄是苦寒攻下的重要药物,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解毒等功效。由于泻下力强,医生经常称之为“将军”。因为药力强,医生在使用时通常会非常小心。如果不顾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贸然使用,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梁武帝小燕因发烧准备服用大黄。姚僧垣劝阻说:“大黄见效快,但陛下年纪大了,不宜轻易服用。”梁武帝本人对医学略知一二,认为大黄清火对他的发烧非常有症状。当时,姚僧垣还年轻,所以他没有听从姚僧垣的建议,坚持服用。结果,他腹泻,病情恶化,几乎死亡。
后来梁武帝之子梁元帝在位时,患有胸腹胀满的宿疾,于是召集众太医商量治疗方案。众太医对萧衍因大黄而失去生命的事情记忆犹新。因此,他们主张皇帝的龙是至高无上的。他们不应该轻率地使用强效药物。他们应该使用一些药物和平的药物来逐步疏通它们。而姚僧垣又一次力排众议,认为元帝脉象洪而实,疾病是由积食引起的,大黄是最对症的。假如没有大黄就无法治愈。梁元帝一直信任姚僧垣,所以他听了。服用大黄汤后,元帝果然积食排出,病愈。梁元帝大喜,重赏姚僧垣十万元,当时新铸钱以一当十,所以相当于百万巨资。
药材也是大黄,病人也是高贵的天子,但姚僧垣能够排众议,做出适当的判断,主要是因为他对病情的准确把握。虽然梁武帝的症状是热证,但当时他年纪大了,体质虚弱,真的不适合用大黄。而梁元帝则年富力强,体内宿食郁积,也只能用大黄这样的“将军”来征服。其实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其他太医都是通医理人,难道没想到吗?恐怕不是这样,主要是不敢违背君主的意愿,更怕承担医疗风险。
由于姚僧垣医术精湛,活人众多,声誉良好,甚至在附属国家和异国他乡也有著名的求诊者。姚僧垣晚年收集了家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疗经验编写了12卷《实验室处方》。它们大多是简单、易得、疗效可靠的经验方。它们传播广泛,影响很大。它们是古代最重要的方书之一。
古代第一位医生,南北朝姚僧垣[太医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