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柱樵夫
张镇周,隋唐交替时,来自舒州同安县(今天的柱山)。他原本是隋朝将军。唐武德三年(620)十月降唐,授予左武侯将军。虽然这位跟随李渊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开国元勋没有被写进新旧唐书的传记中,但他充分肯定了他就任舒州都督的官治精神,并被誉为教育地方官员的优秀典范。
隋朝张镇周的壮举之一就是和隋将一起发现钓鱼岛。古籍证明,中国人发现钓鱼岛比日本早400年,是第一个命名、开发、管理和管辖钓鱼岛的国家。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关于钓鱼岛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隋朝,当时台湾和钓鱼岛靠近一个叫琉球的独立国家。杨迪皇帝曾派使臣朱宽召其归顺,并派张镇周等率军入侵,入侵途中经过钓鱼岛。据《隋书》记载,朱宽、张镇周等610年前往琉球的高华屿,即今钓鱼岛。
周降唐后,于武德四年(621)八月,以淮南道行军总管镇抚南方。六年(623)三月、六月,先后在洪州、宣州击败反将。七年(624)二月,改大总管为大都督(行政长官兼军事首脑)。八年(625)正月丙辰,以寿州都督为舒州都督。张都督碰巧来自舒州。到达任职后,他在老房子里遇到了他的父母和村民。他脱下官服,摆宴会,猜拳击,喝大碗,喝醉了十多天。临去衙门前,把钱和布分给大家,然后泪流满面地举杯说:“还是你们的村民,来吧,再干一杯!然后,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明天,我就是舒州都督,来治理人民。我受命于皇室,是皇帝的使臣,君民各有各的职责,所以我不能私下和你交往。说完,一鞠躬,策马而去。此后,即使亲朋好友违法,都六亲不认,舒州自然治理得很好。
[img]367416' />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个故事,并被列入传统蒙古系列《龙文鞭影》,成为历代蒙古儿童道德教育的典范。后来,他被纳入德育课堂,再次固定了张镇周的模范形象,成为教育后代的榜样。
张镇周之成为千载楷模,是一个透明明亮的官员,有不同的理由,公私分明。在当地当官,一定要面对村民、邻居、叔叔、老朋友,乡愁、亲情、友情永远渗透到每一个空间。亲戚朋友自然不乏通情达理、安分守纪的忠诚纯洁,但很难保证不会滋生一些欺凌、鱼肉村民、为非作恶的泼皮无赖。张镇周能做的最好办法就是未雨绸缪,先敲警钟,发以情,施之以义,小之以礼,明之以法。
张镇周不是那种一朝为官就趾高气昂的势利人物。他讲亲情,讲人情,可以毫不吝惜地把财富给亲朋好友。但他更注重法理,更注重职守,不允许家庭扰乱法理,影响官治。因此,在执行国家法律之前,尽一切努力分享两者,让想拉关系走后门的人断绝思想,让钻空子抓把柄的人无话可说。这种正气必然导致国内大治。相反,如果把人际关系、个人利益和官治混为一谈,比如在商号投股,派心腹当差,以妻子的名义收钱,怎么能执法呢?自己不正,怎么能正人呢?
张镇周的官员不被家庭困住,这让我想起了毛主席处理家庭问题的三个原则:爱不偏袒亲人,怀旧不寻求利润,济亲不支持亲人。老人家以身作则,垂先率范,对自己和亲属要求严格的例子数不胜数。他对待爱子岸英的严教,让人感慨万千。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六位亲人,更需要亲情。但他更爱人民,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可以放弃一切。这是最伟大的家庭观,有什么比这更高贵、更动人的呢?这就是力量,是巨大无形的精神力量。
宋代诗人元浩问云:“官员普遍,诚信第一难。”顺便说一句:“当官要诚实,家庭第一难。”从1300多年前的张镇周到现代毛泽东,他们都警告从政者如何掌权,过上良好的家庭关系。它就像一面悬挂的镜子,经常像往常一样新,给人们启发。
古代中国人张镇周是第一个发现钓鱼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