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共产生了12个世袭无替的铁帽王。那么,得到铁帽王容易吗?
众所周知,皇帝的儿子通常被称为“国王”。明朝朱元璋生了26个儿子。除了皇太子和死去的小儿子,其他24个儿子都被封为王子。这些王子的长子仍然继承王子的头衔,其余的儿子被封为君王。然而,在清朝,封王并不是那么简单。
清朝从一开始就严格控制封爵。即使是皇帝的儿子也很难在没有军事成就或其他成就的情况下被封爵。
例如,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在行军作战中取得了军事成就,并被授予贝勒。另一个例子是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尹明,他很受康熙皇帝的欢迎,经常跟随他的父亲。然而,由于他没有做出贡献,他直到46岁才被康熙皇帝授予贝子,他的头衔低于贝勒。
显然,只有做出巨大贡献,王子才能被封为郡王和亲王。
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王子被命名为君王和皇后。他们不能原封不动地继承它们,而是一代又一代地递减它们。王子的儿子只能被命名为君王。如果他们继续传下去,他们只能被命名为贝勒。它将停止,直到它被降级到一定的头衔。
经过几代人的继承,一个著名的家庭基本上被边缘化了。除非这个家庭有一两个伟大的角色,继续为朝廷做出巨大的贡献,否则我们可以重现那一年的“辉煌岁月”。
唯一的例外是世袭无用的铁帽王。无论铁帽王继承了多少代,他的头衔都永远不会下降。可以想象,获得铁帽王的头衔必须是那些在清朝创业或统一国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
[img]365935[/img]
清代铁帽王的数量也不多。近300年来,共有12个铁帽王被封杀。他们是:礼亲王、郑亲王、瑞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这12个铁帽王中,绝大多数都是靠功劳获得的。只有一个例外,他写得很好。他是庆亲王奕匡。
易匡是乾隆皇帝的曾孙,出生于1838年。因为他的家庭不是世袭的铁帽王,几代人传下来后,他只能继承辅国将军的称号。两年后,他被授予贝子称号。1860年,咸丰皇帝生了30岁,并被授予贝勒称号。
易匡不学无术,但他写得很好。当时易贵妃的慈禧和弟弟桂祥交流时,她经常找易匡代笔。易匡认真完成了任务,赢得了慈禧的青睐。
[img]365936[/img]
慈禧太后掌权后,青睐奕匡。她利用同治皇帝的婚姻机会,将奕匡加封为君王,并授予皇前大臣职位。
后来慈禧太后越来越不喜欢恭亲王奕欣。1884年中法战争失败后, 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将罢免“委屈因循”的罪名。
慈禧太后斥退了恭亲王后。一方面,她以礼亲王世铎为领班军机大臣,另一方面,易匡接任各国总理事务衙门大臣,加封清郡王。1894年,慈禧太后生了60岁,易匡被授予庆亲王称号。1898年,易匡帮助慈禧太后,获得“世袭无替”许可,成为清朝第十二个铁帽王。
1903年,军机大臣荣禄死后,奕匡进入军机处担任领班军机大臣。至此,奕匡掌握了内政外交大权,权倾朝野。
然而,尽管易匡身居高位,但他非常贪婪。所谓“能力极差,贪财不捐”。许多人不明白易匡为什么官员越来越大,并向慈禧太后提出反对意见。
慈禧太后叹了口气说:“我能不知道他的水平吗?但看来他还是很体贴的。”
清朝有十二个铁帽王,几乎都有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