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1764~1849)字伯元,云台、雷塘庵主,晚日宜人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水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文达。他是一名作家、出版商和思想家。他在经史、数学、天算、舆论、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人物生平
阮元出生于江苏扬州府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他的祖父阮唐武士出身湖南官员,率军征苗,活捉苗人数千人。他的父亲阮承信他是一名中国学生,修行《左春秋》,是一位古老的文人。他的母亲林也出生在一个仕途家庭,懂诗书,有修养。
阮元5岁时开始向母亲学习,6岁时进入私立学校。他的母亲更注重文字教育,而他的父亲则让他理解文学意义,并决心学习。阮承信熟悉《资治通鉴》,对阮元说“成败治乱,战略战略”,教他骑马学射箭,对他说“儒家事务,我的家庭事务”,希望他既有文学又有武术。
阮元中进士,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25岁,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由于学识渊博,被高宗赏识晋升为少詹事,进入南书房、茂勤殿,迁任詹事。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游济南名泉,留下许多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故事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参观山东金石文物,在山东巡抚毕远(1730-1797)的主持下,撰写《山左金石志》24卷,为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img]365867[/img]
后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年)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与考官一起考试,很少去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了官治军政外,还与浙江文人纠缠在一起,不断编写书籍。嘉庆六年(1801年)在杭州建立了注释精舍,聘请王昌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培养人才。在嘉庆丧父十年,服除,任职兵部,先后出任湖南、浙江巡抚。在浙江巡抚任务中,政绩颇多,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定海盗。
嘉庆十九年(1813年)调到江西巡抚,因捕治逆匪胡秉耀有功,加王子少保,赐花羽。嘉庆二十一年(1815年)调到河南,晋升为湖广总督。武昌江堤任期内修建,江陵范家堤、绵阳龙王庙石闸。嘉庆二十二年(1816年)调任两广总督。广东期间,建议禁止鸦片,对英商采取更严格的政策,向嘉庆帝上书,认为“宜镇之以威,德绥不可尽”。为防止英人变动,阮元于嘉庆二十二年十二月(1817)演奏了大黄窖、大虎山两个炮台。第二年正月,又请增兵200人防守大虎山、蕉门炮台等场所。二月,密陈《预防英夷事略》认为英人贪利,宜多镇以威,不便全绥以德。如果他擅长内洋,他将通过停止贸易、停止食用、购买、开枪等措施来惩罚和创造。他还说:“彼国的伎俩,只靠船坚炮利,一旦上岸,就无拳无勇,与东日不同。或者攻击恐生事件,似是而非之论”。嘉庆帝不同意,朱批云:“德威相济,不能妄动,谨慎。“嘉庆二十四年(1819)闰四月,阮元奏请筑桑园基围石堤,减少了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水患。广州已有“羊城”,嘉庆25年(1820年)、“越华”、“粤秀”、阮仍然觉得“应元”四大书院未能满足士子学习的需要,于是在粤创办了学海堂书院。阮元在道光元年(1821年)担任粤海关监督员。当时来往中国的外国船只经常带鸦片入境,阮元严格处理那些敢于卖鸦片的人。从道光元年到六年,他捐出了自己的“廉薪”,有的发商生息,有的建店出租,有的购地出租,收入用作学海堂的费用津贴。他还动员官绅捐款赞助,并刻售《皇清经解》1400卷,以收取资金。在选址方面,经过反复筛选,最终定于越秀山麓(今广州二中),于道光四年(1824)竣工。
宋代以来,各地的书院都设山长一人主讲,总理院事。然而,由于清初文字狱的影响,山长不敢主持讲座。学院的学术氛围急剧下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八股科举专题讲座的场所。山长中的许多人都是学习阀,以弥补数字。鉴于时弊,阮手订的《学海堂章程》第一条规定,学长8人同司课事,永不设山长,也不推荐山长。高年级学生分类指导课业,轮流执行课堂事务。分工治事,集体负责,是阮元开创的学长制的特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为后来的许多学院所效法。
道光迁云贵总督六年(1826年)。一方面,他解雇了腐败官员,加强了盐税的征收和管理;另一方面,组织偏远地区人民开垦土地,防止野蛮人的攻击。15年(1835年),道光召阮元回朝,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居,道光帝许之,给予半薪,临行加太子太保衔。29年(1849年),道光在扬州康山私宅中死亡,享寿86岁。祠堂,浙江名宦庙
清朝三朝阁老 清朝著名思想家阮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