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1630-1696),原名邵龙,又名邵龙,非池、骚余、翁山、介子、菜坛、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之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中有李白、屈原的遗风,其作品多在雍正、乾隆两朝被破坏,后人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合称“屈沱五书”的《广东新语》和《四朝成仁录》。
人物生平
屈大军出生于1630年10月10日(崇祯三年),小时候和赘邵家住在南海县西场(即广州荔湾区西场)。1640年(崇帧十三年),他和父亲一起回到番禺,恢复了屈姓,更名为大军。早年在陈邦彦门下工作,1646年(顺治三年)补充南海县生员。
[img]365864[/img]
参与抗清斗争
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陷入广州。1648年(顺治五年),屈大军参加了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等反清斗争,同年失败。肇庆之后,向南明永历帝出示了《中兴六大典书》,并授予中国秘书。他很快就因为父亲去世回来了。
早年受陈邦彦门下的影响,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曾经参与过陈邦彦等人发动的抗清斗争,在陈等人被杀后,他们冒着危险收敛自己的遗骸。后来,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他进入寺庙削发为僧,并将居所命名为“死庵”,以示誓死不臣服清廷。与此同时,他以化缘的名义跑遍世界各地,积极参与反清活动,并派人向抗清名将郑成功发送情报,引导郑的舟师沿海路进攻南京。
化缘云游四海
1650年(顺治七年),清兵再次围攻广州,屈大都是为了避祸。他们在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割发为僧。法名是这样的,字一灵,名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
[img]365865[/img]
1656年(顺治十三年),以化缘为名,开始云游世界,奔赴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北游关中、山西,参加会议,前往南京参观明孝陵,再次前往北京,登景山寻找崇祯死所,与顾炎武、李因杜、朱一尊等交往。再次东出山海关,注意山川险阻,暗图复业。凭借袁崇焕在辽东的故垒,他写下了《出塞》和《塞上曲》等歌曲。返回关内后,积极走在齐、鲁、吴、岳之间,在会稽、魏陷阱、祁班孙等秘密联系郑成功。之后,张带领军队沿江克芜湖、取徽、宁、下州县30余人。
参与揭竿反清
1660年(顺治十七年)秋,屈大军访南京,与朱毅一起游山阴,参加祁氏兄弟的抗清活动。1662年,魏陷、钱瞻百、钱曾、潘廷聪等被杀在杭州,祁班孙遣宁古塔,大部分避开桐庐。
[img]365866[/img]
1673年(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以蓄发复衣为号揭竿反清。屈大军去桂参加了活动,被委托为广西检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不久,他因为洞察到吴三桂以反清的名义争霸割据,于是辞职回广东。
回家致力于工作
1674年(康熙十三年),台湾省归清廷后,屈停止反清活动,移志于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编纂,编成《广东文集》、《广东文选》。令人钦佩的是,他不顾清廷的禁令,写了《皇明四朝成仁记》,为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歌颂道德,引起了明末遗民的极大反响。他还描述了《广东新语》,描述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矿产、植被、动物、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信息,被认为是广东历史资料价值较高的地方情书。屈大均的诗歌创作风格鲜明,是岭南诗界的“三大人物”之一,对现代岭南诗风有很大影响。晚年的诗歌大多表现出反清斗争的情怀。
1696年6月27日(康熙35年),他在家乡去世。他死后,雍正和乾隆两帝下令彻底调查并焚毁这本书,因为他的《皇明四朝成仁录》被报道为反清。
岭南三大家之一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