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它的建筑设计非常独特。它开创了封土和宝城前方城和明楼的布局格式,使卧室看起来雄伟,高于其他地区。同时,从大金门经神道到宝城,孝陵的主体布局呈北斗星形,意思是“魂归北斗”。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都挂着“资宰者抵死”五个字的银牌,更为这座陵墓增添了神秘色彩。
被称为“贤后”的马皇后在这里长眠。
[img]365545[/img]
马皇后,著名的秀英,苏州州人(今安徽省苏县),祖先曾经是当地的富人。父亲马公正义,导致家庭贫困。马公没有儿子,把秀英当作掌上明珠。
马皇后从小聪明,会诗会画,尤其擅长史书,性格倔强。当时按照封建习俗,女性要缠足,但马皇后坚持拒绝,所以后人大多称之为“大脚皇后”。
元末,社会动荡。马皇后的父亲马公杀人逃避仇恨,于是把自己的爱女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抚养。郭子兴把自己当成自己的,教她读书写字,妻子张手拉手教她针织刺绣。在夫妻双方的悉心指导下,马皇后表情秀越,浓而不艳,美而不骄。不管发生什么紧急情况,她都很冷静。郭子兴和他的妻子都希望她能嫁给一个好家庭。
后来,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52年,郭子兴在涿州起义响尖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后来朱元璋投军郭子兴部下,他英勇善战,屡立奇功,得到郭子兴夫妇的重视,便将养女马秀英许配给朱元璋。朱元璋成为教练的女婿后,人们改名为“朱公子”,他在军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马秀英与朱元璋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她与朱元璋南征北战,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基,国名大明,建元洪武,36岁的马秀英为皇后。
马秀英成为女王后,富而不奢,贵而不骄,依然保持着节俭朴实的生活方式。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宫嫔敬服;她注重政治事务,礼待臣下,对人民深受朝野尊敬。
《马皇后遗传》记载:马皇后病重时,君臣祈祷求良医,马皇后自知难治,坚决拒绝。她对朱元璋说:“生死有命,祈祷有什么好处?世人良医,也不能起死回生,如果服药无效,罪及医生,转妾过。朱元璋叹了口气,问马皇后有没有遗言,马皇后呜咽道:“妾与陛下起布衣,赖陛下神圣,得当国母,志愿已足,还有什么话?妾死后,只愿陛下求贤纲诫,有始有终,愿子孙贤能,臣民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言毕,51岁的她去世了,宫人痛哭失声,百官一律落泪。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迪追尊母马皇后为孝顺、慈、昭、仁、德、天、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朱厚荣再次追尊马皇后为孝、贞、哲、仁、徽、德高皇后育圣,后人简称孝高皇后。
朱元璋把马皇后埋在孝陵,死后也埋在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共同埋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座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土丘。它周围有一堵石墙,南面有七个字,上面刻着“这座山,明朝太祖的坟墓”。宝城厚实坚固,建于山势起伏之中。下面有一块巨石,上面有一块厚约1米的明砖。它保存完好,从来没有被小偷光顾过。
明孝陵在建筑风格上的创新是由北京明清官方建筑继承的,在明清官方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孝陵享受宫台基上的大型鼓镜柱基础起源于明初。在明朝康熙皇帝亲自书写的明孝陵中,还有一块由宋朝及其以前的官方建筑使用的明孝陵纪念碑。
孝陵的御碑亭里陈列着五块碑,中间刻着“治隆唐宋”二字,高3.85米,宽1.42米。“治隆唐宋”是对明太祖治国战略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的赞美。康康熙如此向世界致敬,表现出他对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尊重和钦佩。
几千年来,马皇后历史上最贤惠的皇后从未被盗过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