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1623-1716)是绍兴府萧山县(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原名生动,又名初晴,字大可,字齐于一,字齐于一,字齐于一,字齐于一。学者们称之为“西河先生”,以郡望西河。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明末众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康熙时推荐博学鸿词科,授予复习,充分发挥历史博物馆的汇编。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和音韵学,有着丰富的叙述。所以《西河合集》分为经集、史集、文集、杂集,共400多卷。毛奇龄和弟毛万龄被称为“江东二毛”;与毛先舒、毛际可同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和陈述都是他们的徒弟。
生平简介
[img]365311[/img]
毛奇龄四岁读书,母亲口授《大学》,就能朗朗成背。年轻时聪明过人,以诗著称,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一,被视为“神童”。当时,考官陈子龙看到他还年轻,开玩笑说:“黄毛还没退,也来参加考试?毛奇龄回答说:“天鹅飞有待,这振振先声。”每个人都感到惊讶。明亡,在学宫三日哭泣。后来,他参加了南明鲁王的军事活动。鲁王败后,他化名为王彦,在江湖上死了十多年。明亡,清兵南下,他与沈禹锡、蔡仲光、包秉德避兵于县之南乡深山,筑土室读书。毛奇龄天性倔强,以天赋为傲,曾说:“元明以来没有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判断言词过激,得罪人多,所以敌人罗织犯罪,被几次诬陷。河南、湖北、江西等地后来辗转江淮。赖友人集资向国子监捐赠粮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汇编等职,参与《明史》汇编。与此同时,以《古今通韵》一卷进呈,得到赞赏,诏付史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担任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膝盖肿胀、关节僵硬、辞职退休,住在杭州竹竿巷兄弟万龄家,专心讲述。曾认识汤斌,与阎若曲等多有辨难。有许多学者,包括李毅、邵廷采等。70岁时,毛奇龄自写墓志铭,提出死后“不冠不履,不易穿衣,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死亡,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滩。
着述名录
毛奇龄学识渊博,能治经、史、韵、工词,擅长散文、散文、诗词,都是自成家数。精通音律,从事诗歌的理论批评。他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着深厚的技艺,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清初备受推崇。毛奇龄的书法,骨力俊健,笔势挺拔,优雅清奇,性格强烈,是文人书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毛奇龄博览群书,经学词章,各擅胜场。遇到异说,必须“搜索源头”、“字字质正”,好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四书改错》是针对朱曦《四书集注》的攻击。毛奇龄一生以辩定诸经为己任,力主治经以原文为主,不掺杂别家的叙述。他在少林寺写的《大学知本图说》,为之骄傲。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都澄清了他的治经思想。除潜心经学外,还对地方志进行了研究,包括《湘湖水利志》三卷、《萧山县志刊误》三卷。@ 毛对文学和音乐有很大的造诣,有很好的诗歌和歌赋,有《西河诗》、《西河词话》多卷;还有乐律教授,有《竟山乐录》4卷、《乐本解说》2卷等。近人邵瑞鹏评论其词“雅近齐,梁后乐府,风格在晚唐之上”。
毛奇龄以经学骄傲一世,威胁博纵辩,求胜者,攻击朱的《四书集注》,撰写《四书改错》,阮元尝推他为乾嘉学术开山。他也是诗歌。第一次受到陈子龙的了解;反复变化,从三唐上窥齐梁。其论诗主张以“涵蕴”为主题、不着□“见难”,以“能尽其才”为妙;大多尊唐抑宋,甚至诽谤苏轼。这部作品也相当博丽婉渺,名气十足。琉球使者曾在杭州拜访他,并寻找他的诗集。但毛奇龄自称其诗“奖励者十九,宴请游客十一,登临感寄无闻”,张维屏也说:“名家古诗多存寿诗人,无过毛西河。"(《国朝诗人征略》)可见其内容狭窄贫乏。他还写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讲的《易经》推倒了。毛奇龄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是道佛的文献。
清初经学家、作家毛奇龄生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