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10月15日(1249年11月20日),子时出生于福建省长溪县治后街 (今霞浦县松城镇万贤街),他的父亲谢钥是闽东经学名家,尤其是《春秋衍义》、左氏辨证。谢翱年轻时接受过良好的家教,熟悉历史上忠诚英雄的传记,培养了封建文人不羁的个性和坚定的气节。年轻时,他和父亲一起迁徙到浦城。咸淳元年(1265)前往临安参加进士科学考试,考试不及格。他写了12首歌和10首歌《宋骑吹曲》,被太常寺收藏为朝廷音乐。元代作家吴来称赞他的诗“文句耀眼,音韵雄伟”,堪比柳宗元。
[img]364832[/img]
宋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兵攻陷临安。五月,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七月,右丞相文天祥改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兵马,传唤各州县,举兵勤王。谢翱献出全部家产,招募数百名乡兵到南剑州(今南平)投奔文天祥,被委托参军咨询。第二年,元兵由浙进闽,谢翱跟随文天祥抗击元军,转战闽西龙岩、广东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江西会昌等地。文天祥兵败撤退,在赣州章水与谢翱握别时,曾赠送一方端砚。不久,元军占领江西,谢翱离开赣州,潜回祖籍浦城务农。
元十六年(1279年),因不堪元人复杂的兵役压迫,转入浙江。三年后,听到文天祥在燕京柴市受害的消息,他非常悲伤和愤怒。他经常独自在浙水东部游泳。当他看到与文天祥握别时类似的风景时,他徘徊着,失声地哭泣。在浙江期间,谢翱隐居在山林中,经常探索揽胜,游客都是南宋遗民;成立“西社”,与主持“江源讲经社”的诗人方峰、吴思齐、著名文人吴谦、邓牧密切相关。宋亡后,笔耕不断,写下了大量缅怀故国和文天祥的诗文。虽然元人对其追求很紧,但对宋室仍有初衷,常以诗明志。
到元二十一年(1284年),江南元僧杨琏真伽挖掘宋会稽皇陵(宋六陵),用遗骨修建镇南塔,用金银宝器修建天衣寺。谢奥协助会稽山阴人唐觉、温州平阳人林景喜伪装成采药人,冒险用别人的骨头秘密换取宋高宗和宋孝宗的遗骨。他还要求渔网获得宋理宗的颅骨,宋理宗被元兵扔进湖里,并将其转移到绍兴兰亭山安葬。葬礼结束后,移到宋故宫的冬青树种在墓上作为标志。谢翱作《冬青树引》云:“愿君此心无所移,这棵树终有开花时!表达抗元复国的信心。到元二十七年(1290年),谢翱登严子陵渔台,在荒亭角设置文天祥牌,用竹如意击石,歌招魂之词说:“魂朝往Xi,暮来归Xi关水黑,变成朱鸟Xi。“亡国之痛溢于言表,歌罢竹石俱碎。同时,谢翱还写了著名的《登西台哭泣》散文,同时也写了《哭泣所知》、《西台哭所思》、《哭广信谢公》等诗,都是哀悼故国和亡友的哭血吞声之作。元贞元年11月初10日(1295年12月17日)丑时(方、邓传载:八月仁子)谢敖因肺病复发,在桐庐西山刘的母亲家中去世。他只有47岁。临终前,他告诉刘的母亲:“我去了很远的地方,只有方凤、吴思齐等人最亲近。我可以接受我的骨头,埋葬我必须在许剑的地方。”去世时,许多朋友和门生前来吊唁。因为浙江朋友认为谢翱无后,门徒吴贵于月泉书院建祠,祠堂说:“西发处士”。
他的朋友方凤、吴思齐等人,按照谢敖生前的委托,于次年正月二十八日,将严子陵渔台南部的白云源(浙江省桐庐县以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移葬,并在墓前修建“徐剑亭”作为永久纪念。亭子左侧,立着一块青石碑,上面写着“粤谢翱翔之墓”。同年,吴谦写了《谢君翱翔之志》来纪念。
谢翱是怎么死的?南宋爱国诗人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