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慎,自然想起罗贯中写在《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还在,夕阳红了好几次”。
这首题为《临江仙》的词,来自明朝才子杨慎的杰作。
杨慎是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父亲杨廷和是明朝四朝的元老,也是两朝的首辅。
杨慎有如此强大的政治背景,可以说是用金钥匙出生的。
[img]364699[/img]
童年是快乐而容易逝去的,转眼间到了1511年,23岁的杨慎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编。
从此,杨慎正式登上了明朝的政治舞台。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病,一天看长安花。”
[img]364700[/img]
“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将苦其智慧累及肌肤。”
这些话,正是杨慎的真实写照。
1521年,正德朱厚照去世,没有孩子,从弟弟朱厚聪到嘉靖即位。
很快,嘉靖上任后不久,就要求亲生父亲追封皇帝的头衔,历史上被称为“大礼仪”之争。
但宰辅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其他人认为这是违反礼仪的,但他们坚决不同意。
双方争论不休,杨廷和最终被迫辞职回家。
[img]364701[/img]
嘉靖也是典型的一根筋,他主张给生父加上皇帝的死后头衔。
杨慎义不容辞地接过父亲手中的“护礼”旗帜。
同年,他和进士王元化召集了200多名朝廷官员,声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正是今天”。
随后到左顺门(今故宫协和门)齐声大哭,对嘉靖的超越和一意孤行表示强烈抗议。
嘉靖怒不可遏,命令廷杖这些闹事的官员当场杀死16人。
[img]364702[/img]
十天后,杨慎强与六位朝臣合作,在朝廷再次痛哭,表示更强烈的抗议。
嘉靖也给予了更猛烈的反击,不仅再次被判处廷杖之刑,还将其流放到边疆地区。
杨慎的服刑地是与缅甸接壤的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距首都5000英里,偏僻荒远。
[img]364703[/img]
一路上,他不仅要露宿,还要时刻提防刺客的毒药和暗箭。
他的父亲杨廷和曾经精简锦衣卫的人怀恨在心。
他在路上设伏,准备偿还父债,暗杀杨慎。
[img]364704[/img]
杨慎躲过了明枪暗箭千辛万苦到达流放地点,云南。
对于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来说,35年的刑期无异于万丈深渊。
而对杨慎来说,除了身体上的折磨,更有精神上的震撼,杨慎深受父亲礼教的影响。
满腔热情地维护朝廷礼仪,却先被廷杖流放,远离家人、亲朋好友。
为什么忠君爱民,遵守礼仪的人会受到打击?世界公理是什么?
百思不得其解的杨慎发现自己束手无策。
幸运的是,他是一个乐于读书、勤于描述的人,兴趣广泛,经史子集无处不在。
虽然流放生涯对他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也给了他足够的闲暇时间阅读和写作,同时展示他的才华,顺便治愈他的精神创伤。
虽然杨慎在蛮荒之地,但他一直期待着重新开始新的政治生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嘉靖对他的仇恨并没有淡化。
嘉靖为“大礼仪”之争,竟然28年没上朝,可见对此事的耿耿于怀。
他经常询问杨慎在云南的现状,当他听到“老病”时,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
在位42年,曾六次大赦天下的嘉靖皇帝,放过了许多人,但独自一人却不放过大才子杨慎。
嘉靖二十八年,在边地度过24年风雨的杨慎步入花甲之年。
根据《大明律》,60岁以上的囚犯可以赎身回家,但没有官员敢接受杨慎的诉求。
杨慎年近70岁时,在云南当地官员的默许下,住在离家乡四川新都近的泸州朋友处。
没想到这件事被巡抚知道了,巡抚怕皇帝降罪,忙派人把杨慎押回永昌。
杨慎悲从中来,长歌当哭,写了一首痛苦的《病中感情》:
七十多岁已经白头了,
明明法律允许退休。
退休已成为巴山老,
翻到滇海囚。
杨慎终于没有回到他日夜思念的家乡。
嘉靖38年,71岁的杨慎在永昌病逝,离他流放35年。
离世前不久的一天,他回顾了自己的荣辱跌宕起伏、颠沛流离的人生,写下了那阙《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还在,夕阳红了好几次。
渔樵江渚上的白发,习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有多少古今事,都是在笑话中付出的。
嘉靖六次大赦天下,为什么不放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