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缺(xì
quē),姬姓,英氏,名缺,即英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东周时期,晋国冀(故里在今河津范家庄)的人也被称为冀缺(这也是,因为他们的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东北)冀姓氏来源)。
未知生年,卒年约为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主要活动为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前636-前600年)。
[img]364355[/img]
英缺之父英瑞在晋惠公当医生时,因反对晋文公归国而被杀。晋文公即位,英缺因为是罪臣之子,不得入仕,在冀野耕耘。
有一次,晋文公的大臣徐晨路过冀野,看到他在田里锄草。他的妻子把食物送到田里。他们像客人一样互相尊重,非常感动。徐晨回去后,他告诉晋文公,他看到他缺少一个德国绅士,可以治愈人民。如果他的父亲不能犯罪,他就会抛弃他。他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德才为晋国服务。由于徐晨的强烈推荐,晋文公任命他为下军医生。
晋襄公元年(前627年),晋与狄战于吉(今山西浦县东北),缺擒白狄首领,让人认识到他的军事才能。战后,襄公特别奖励了徐臣推荐的成就,任命为卿,参与国政。
从那以后,英缺在晋国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晋灵公六年(前615年)担任军事将领。九年来,他还教练上下两军伐蔡,让他订城下联盟。晋成公六年(前601年)担任中国元帅,掌管晋国大政。
政治主张
英缺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他和赵盾论晋国作为霸主应该贯彻的政治路线,表明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晋国既是诸侯的盟主,也是自己的盟主务德,对各诸侯国要示德。然而,他的观点与后来儒家的德治主张不同。他认为霸主之德包括威与惠两个方面。诸侯国不服从霸主,必须武力讨伐,示之以威,诸侯国服从霸主,应多方怀柔,友好相待,示之以惠。从比例可以看出,缺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后来被法家使用刑赏二柄来表达一下秦汉以来封建政治家用恩威并施用同样的内涵来表达。
从政多年,历事数君,无误,是晋国历史上罕见的稳健政治家。
春秋时期晋国上卿